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天净沙》学写散曲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52008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天净沙》学写散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天净沙》学写散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天净沙》学写散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天净沙》学写散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天净沙》学写散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一 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fng,阑干楼阁帘栊lng, 杨柳秋千院中zhng。 啼莺舞燕yn, 小桥流水飞红hng。词句注释: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阑干:即栏杆。 帘栊(l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白话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材料二天净沙夏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tin, 楼高水冷瓜甜tin,绿树阴垂画檐yn。 纱厨藤tng簟(din), 玉人罗扇轻缣jin。词句

2、注释: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n):竹席,苇席。 缣(jin):细的丝绢。白话译文: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材料三天净沙 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xi, 轻烟老树寒鸦y,一点飞鸿影下xi。 青山绿水shu, 白草红叶黄花hu。词句注释: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轻烟:轻淡的烟雾。 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 白草:本牧

3、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又解释为一种草名。 红叶:枫叶。 黄花:菊花。白话译文: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材料四天净沙冬白朴一声画角谯(qio)门mn, 半庭新月黄昏hn, 雪里山前水滨bn。 竹篱茅舍sh, 淡烟衰草孤村cn。 词句注释:(1)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 (2)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

4、楼。 水滨:靠近水的场所。 淡烟:轻淡的烟雾。白话译文: 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水流缓缓。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知识储备:一、平仄(pngz)介绍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2、中国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3、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4、诗词曲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5、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6、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例如:妈 麻 马 骂 (阴平)

5、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二、押韵1、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2、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3、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4、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5、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6、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三、天净沙曲牌格式 体裁一 体裁二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韵、一叶韵。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 词牌格式 词牌格式 平中中仄平平(韵), 中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叶)。 中平中仄(叶), 中平中仄(叶), 仄平平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韵)。中:表示平仄都可以。叶韵:(xi yn):叶(xi)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