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辞气远鄙倍》课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88537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辞气远鄙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出辞气远鄙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出辞气远鄙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出辞气远鄙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出辞气远鄙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辞气远鄙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辞气远鄙倍》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 辞 气 远 鄙 倍,論語,曾子有疾,孟敬之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 ,斯近信矣;出辞气 ,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孟敬之:鲁国大夫仲孙捷。 问:探望、探视。 暴慢:粗暴和怠慢。 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辞气:语言和声调。,鄙倍:粗野鄙陋。倍:同“背“,背理,不合理。 笾豆之事:指代祭祀礼仪。笾豆:祭祀时装祭品的器皿。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

2、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曾子與孟敬子,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 “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有三方面应该注重: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 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的细节,自有主管人員。” 杨伯俊论语译注,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问病。曾子道:“鸟将死,鸣声悲。人将死,说话也多善 言。君子所贵

3、于道的有三事:能常注意动容貌,便可远离暴慢。能常注意正颜色,便可日近于诚信。能常注意吐言出声清整爽朗,便可远离鄙倍了。至于那些笾豆之 类的事,都有专责管理的人在那里呀!” 钱穆论语新解,儒家认为,学道以修身最为重要,而陈设礼器之事只是细微末节。我们应该用文化来修养自己,应该时刻把握好自己的心态。 余科颖,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失人:失去人才。 失言:浪费语言。 知者:聪明的人。,本章有两义:一是君子之贵于言,言贵而后道重。轻言,则道亦随之而轻矣。 又一说:君子贵识人,不识人,则将失言,然亦有恐于失言而遂至失人者。人才难遇,当面失之,岂

4、不可惜。 钱穆论语新解,该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永远都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孔子这两句话实在是精妙至极。 周尔怡,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qi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君子:有德位者之通称。 三愆:过失。 言未及之而言:如问他人而己对也。 躁:轻躁,不安静。 隐:有所隐匿,不尽情实。 未见颜色而言:谓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此章戒卑侍於尊,审慎言语之法也。“侍於君子有三愆”者,愆,过也。言卑侍於尊,有三种过失之事。“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者,谓君子言事,未及於己而辄先言,是谓躁动不安静也。“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者,谓君子言论及己,己应言而不言,是谓隐匿不

5、尽情实也。“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者,瞽,谓无目之人也。言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若无目人也。 论语注疏,本章三愆,皆因侍于君子而始见。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若竟日与不如己者为伍,敬意不生,有愆亦不自知。故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 钱穆论语新解,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君王,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德,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 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官贵人的问题,诸 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 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言語的力量,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

6、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鲁人:指鲁国执政者。 为:做,这里是“改建”的意思。 长府:鲁国的国库名。 仍旧贯:仍:相因,沿袭。贯:指规制。 夫:此,这。 中:指说话正中要害,说到点子上。,据说因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曾经以长府为防御抵抗过季 氏所以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府,以消除其防御作用。闵子骞认为,关键不在于长府有无防御作用,而在于人是否正义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见识,所以称赞他不 言则已,“言必有中”。 不说就不说,一说就切中要害。这是非常厉害的说话艺术。闵子骞平时是“訚訚如也”,老老实实的,不多言多语,可这次却一 说就打中了要点,就像射箭一样,

7、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真不简单。,不言則已,言必有中,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鲁人:指鲁国执政者。 为:做,这里是“改建”的意思。 长府:鲁国的国库名。 仍旧贯:仍:相因,沿袭。贯:指规制。 夫:此,这。 中:指说话正中要害,说到点子上。,所谓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威信也就降低了,说上 十句抵不上人家一句,让人不得要领。 其实,不言则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导的“谨言”精 神。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几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遽()伯玉使人问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从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

8、乎!使乎!”,遽伯玉:名瑗,字伯玉,卫国大夫。孔子在卫时,曾在他家住过。 使人:派人。 夫子:此指遽伯玉。 寡:少。 使乎:好使者。,此章论卫大夫蘧瑗之德。“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者,夫子指蘧伯玉也。蘧伯玉有君子之名,故孔子问其使人曰:“夫子何所云为,而得此君子之名誉乎?”“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者,言夫子常自修省,欲寡少其过,而未能无过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者,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故言“使乎”。所以善之者,颜回尚未能无过,况伯玉乎?而使者云“未能”,是伯玉之心不见欺也。 论语注疏,冉有曰:“夫(f)子为(w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

9、,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f)子不为(wi)也。”, 为:助,替,帮助。 卫:古国名。 诺:答应声,应诺。,第一遍读完什么也没懂,子贡问了两个问题然后他出来就说了夫子不赞成卫君,实在让自己费解,读了注后恍然大悟。以问伯夷叔齐只虚探卫君之实。只是我不明白子贡为何要问得如此含蓄。 周尔怡,冉有曰:“夫(f)子为(w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f)子不为(wi)也。”,子曰:“为命 :裨谌( ):草创

10、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为命:创制外交文书。 裨谌:与以下提到的几人都是郑国的大夫。 草创:起草初稿。 讨论:审议。 朱熹四书集注云:“讨,寻究也;论,讲议也。” 行人:外交官。 修饰:修改。 东里:地名,在今郑州市。 润色:指文字上的加工提练。,“本章见郑国造一辞命,如此郑重。又见子产之能得人而善用,与群贤之能和衷而共济。即由造辞命一事推之,而子产之善治,亦可见矣。” 办一件外交文书,经过四道手续,由四位大夫各尽所长,始告完成,足见如何慎重其事,更可见子产能够知人用人,而不自用。 钱穆论语新解,子曰:“辞达而已矣.”,言辞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语言。 孔子认为,言

11、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可以了。按照这样的标准,能够言简意赅地把问题说清楚,说明这个人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说话啰嗦,辞不达意,逻辑混乱,则说明这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至于说话信口开河,总是吹嘘自己,贬低别人,那就是人品问题了。孔子历来不喜欢能言善辩的人,而对说话谨慎、办事实在的人大加赞赏。 本章提出辞达而已的观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第一,历代用人部门,均不太喜欢能言善辩的人; 第二,历代文人也比较注意说话低调,与西方文人 相比,中国文人在演说能力的培养方面就比较欠缺; 第三,无论是外文译成中文,还是古汉语译成现代 白话文,均把意达作为首要目标。,理解这句话可与“文胜质则史”与“言以足志,文

12、以足言,不言谁知其老?言而之文,行而不远。”相联系。“辞”不是普通之言,而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目的而加以修辞的语言、辞达,并非“言语不需要修饰”,而是“修辞,达到传达意蕴的目的即可。”在这其中,“达”是结果,如何达?除了不过分的修饰外还应强调“辞诚”。诚,可以使言语忠实可靠,真情呈现;诚,是交流的出发点,是修辞的基础。君子“文质彬彬”,正式因为其以诚为本,辞赋如人,干净明了不浮夸。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学术之风盛行,愈发艰深晦涩的大段论文和言不及意的连载新闻让人难以捉摸其实质的内涵。这种过分重于修辞。表达“含蓄”,辞藻繁多的写作能够表达出什么呢,对于多数人只是虚浮没有意义的罢。既如此,何必曾费笔墨。

13、秦圆圆,“言语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 评价了19章都是孔子话语的内容,涵义,剩最后第二十章,我想就语言谈谈。 古人说话比现代人要精简许多,文言文比白话这样的例子分分合合几个回合下来也决不出个胜负,但真从语言习惯上来讲,现代比起古代人确实要冗杂些。 一句话,现在的人可以拐弯抹角,吞吞吐吐个老半天还在外圈打转儿,落实不到重点上去。美其名曰,这是中国人的委约。话说得不露骨,直到把你绕晕了也就骗熟了。 但是古人呢?论语中就有谈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虽这是引申的君子,但前半句若是将其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亦是得当。若是语言太过质朴,过于注重内涵。不可那就文不达意了对方根本没意识到你

14、在说什么你的谈话就结束了。若是语言过分华丽而忽视了本质,那亦是不可别人被万花丛绕得云里雾里,根本捉摸不透你的用意何在一样难以达到效果。,“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由于怕承诺无法兑现,因此根本不轻言志不多说话。 这样的习惯,亦是反映了古今人性的转变。古人尚质朴,不会搞虚实,言能达意即可,不透露太多的感情,却给人以坚定的印象。现代人迂回曲折,却让人似懂非懂,不知其所云,让人感觉不到真心诚意。 有时,只是做到“辞达”,也是一种品质和个性。 褚家桢,就一般情况说,“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 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15、。,辭達而已矣,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是銜接提醒一下,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巧言:巧妙言语。目的是为了给别人说清楚心里所想的事情。 令色:令神色。心里指挥你的神色,辅助言语或单独表达心里所想的。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鲜明也。清楚,分明,明了。 矣:了。,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朱熹四书集注,生活中往往有许多这样的人,我们在认清他们的同时,也要让自己不要变成那样的人。 戴骏凯 这则中的“巧言令色”是一种涂着“仁”的表面假象,很美丽,却华而不实。 李莹莹 喜欢听好听的是人的天性,对于一个说好听的话的人和一个总是批评自己的人之间,谁不会喜欢说好听话的人呢?所谓忠言逆耳,道理上知道,但做起来,天下几人能做到呢? 吴帆 我们要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不要活在虚伪当中,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张惠娴,在现代人的眼里,巧言令色是无法避免也不需要避免的。甚至我们还要依靠言语或者是外表上的出彩来帮助自己解围前行。但是我想孔子这句话并非只是停留在言语和外表的层面上说的,他说的是内心,一颗淡泊的心。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群,我们难免要迷失掉淡泊这种东西。喧嚣的城市总是将我们的内心与淡泊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