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65806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莲池中学道德讲堂讲稿5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起源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教育不发达,学校尚未出现,教育是伴随生产和生活过程进行的,即人们根据生存最迫切的需要学习知识,可以说,这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时期。那时,没有专职的教师,教育工作是由一些有感情、有经验的长者来担任的;同时也没有专职学生,教育对象是部落内部的儿童和青少年,充任教育工作的长者的职责就是言传身教地向他们传授种植、捕鱼、狩猎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由于人们当时定居在村庄里,教育开始变为教授广泛的知识,如在宗教仪式、舞蹈和部落的一般文化活动中向青少年传授各种知识,其中包括向他们讲解本部落或本氏族的历史、英雄故

2、事及各种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可见,这时只有一些教育活动中的粗浅的行为习惯和朦胧的师德意识。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师德产生的萌芽、时期。 随着文字的出现,开始出现教育和学校。在雅典,为青少年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如文化学校、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以及“埃弗比”团等。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表了有关教育心理学、伦理学和教学法的首批著作;也是在雅典,国家开始对教育机构进行监督。雅典社会还要求教师首先实践,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古希腊四大美德(智慧,公正、勇敢、节制)。在罗马,西塞罗是教育机构之父,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即重视对德、

3、智、体等方面教育的结合,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师德修养,而且要求教师用温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至于我国,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建立了官学,但比较简陋,而且有“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性质。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生产关系急剧变化,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各派学者纷纷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由此兴起。在私学形成的过程中;专职教师开始出现,这时才真正产生教师职业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按甲骨文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这时不仅有了文字,而且有了学校,到西周时期还出现了“国学”、“乡学”及“私学”,从此开始了人类

4、社会的文明史。 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繁荣时代,在文化领域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游说之士”,他们形成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人数很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这些人中最著名的代表首推孔丘,墨瞿、盂柯、旬况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在开办“自由讲座”、创办“私学”等教学活动中,对师德理论进行了论述。孔丘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招收学生办私学,在师德教育中,有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在道德教育态度上,他要求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品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受教育者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在

5、道德修养方法上,他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肯定师德的榜样作用,是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个进步。在这方面,孔丘还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强调教师要博学多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在这个基础上,然后进行比较和反省,“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强调教师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些道德论述都有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借鉴。 孟柯对师德也有研究,并有丰富经验。跟孔丘一样,他本人一生热心教育工作,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中一大乐

6、事。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主张教师应严格要求受教育者,坚持高标准;教师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教育,“君子行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故其自得之也。”他也要求教师本人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作出表率,“贤者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必须正已然后才能正人;教师本人说得再有道理,自己不去做,他的说服教育也就没有力量。盂柯关于师德的这些理论,在我们今天的师德教育中也是值得借鉴和汲取的。 在道德修养上,旬况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坚持努力,日积月累的提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他还特别强调师德修养的实践作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

7、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行之而止矣。”这些道德格言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道德宝库和民族精神中,永远不朽。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开创时期,先秦诸子的道德学说为中国道德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后来的文化教育、道德理论其中包括师德理论,大都可以从先秦找到根芽。 三、封建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学校已相当完备,达到了空前的的昌盛,加上唐代历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学,尊师重道,师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大思想家韩愈不仅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他看来,教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生、解释疑问的人;而且还提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求教师培养学生

8、超越性的特质,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勿嫉妒学生,要甘为人梯。这些对师德的见解,是值得我们很好吸取的。 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清朝的颜之等人,对师德修养都提出于很有见地、很值得吸取的观点和主张。 三、近代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民众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不能不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社会动荡的过程中,逐渐从封建士大夫阶层分化出一些有识的开明之土,他们要求改革弊政,抵抗侵略,御侮图强。他们反对宋学、汉学空疏无用、厚古薄今、舍本逐末的学风,主张学术应为政治服务,“经世致用”

9、,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对士大夫阶层的道德堕落,土林风气日下的现状深为痛恨。他们批判旧的纲常名教,提倡新的理论思想,这都对职业道德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末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人物。他对师德颇有研究,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认为儿童正处在发育生长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有教师的照顾和关怀,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德行学问,还应有慈母般的情怀。因此,他提出小学教师“当选任德性仁慈,威仪端正,学问通达,诲诱不倦者完之。”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意识还不成熟,自立性、持久性、沉着和自制力等还不如成人,常常出现有始无终、忽冷忽热不守纪律的行为,更需要有德

10、才兼备的教师加以指导。因此“中学之师,尤当妙选贤达之士,行谊方正,德性仁明,文学广博,思悟通妙,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者方当此任”。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而提出不同的师德要求。他对选拔教师是极为严格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极为重视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为担负此重任,他要求教师的行为和品质成为学生的楷模。一次他对师范生演讲时曾说过:“什么是师范?范就是模范,为人的榜样。”他不仅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而且他本人作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时时处处作出表率,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师德形象。 “五四”运动后,马

11、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了教育文化发展的新纪元。从此,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人们誉为“人之模范”,他甘愿抛弃教授之位,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亲自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创办“乡村教育”,为自己定下了师德的标准,他说:“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体魄;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的精神。”他严以律己,好学不倦认为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接受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养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他亲自关怀和热情扶植

12、青年学生成长,不惜“化为泥土”、“俯首甘为孺子牛”,哺育新生的幼苗。在师德方面,鲁迅先生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以自己的思想、知识、感情和信念去影响青少年。他特别关心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他极为重视师德的影响作用,曾热情地赞扬过自己的老师寿敬吾、章太炎,也曾经高度评价过日本老师藤野严九郎,热情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正直、朴素、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高尚品德。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旧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政权,法律彻底垮台和被废除了,教育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成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

13、大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师德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道德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增添了崭新的内容,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道德传统,以及推动教师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如下精神: 1.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于职守。 2.要求教师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3.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

14、87) 1.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晶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严谨治学。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6.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7.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8.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