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案3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97358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不可违》教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法不可违》教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法不可违》教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法不可违》教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法不可违》教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不可违》教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不可违》教案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不可违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护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教学难点刑事处罚包括哪些内容。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收集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接着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概括。案件一:学生张某恶意拨打110。案件二:王怀忠案。案件三:

2、明星刘某长期不缴纳税款。师我们知道这些都是违法行为,那么违法的含义是什么?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违法行为会受到哪些惩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授的内容。讲授新课第二框 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1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活动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活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活动准备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活动过程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第二步:教师小结。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

3、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2违法的含义及类别(板书)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活动准备可让学生依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试着对违法行为及其类别进行说明和概括。活动过程第一步:阅读教材中的3个情景,按教材要求进行思考。生略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生略 第二步:完成教材93页中相应的表格,并对比三种违法行为。师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

4、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多媒体显示)违宪行为就是违反国家宪法的行为,如国家机关的活动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公民的行为违反宪法的规定等,均属于违宪行为。在我国,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行为,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欠债不还、拾获他人遗失的钱物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等,都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违

5、反交通管理法规,以及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等行为,都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学生填表。师三类违法行为的区别是什么?生略 3一般违法行为(板书)师为什么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生略大家看案例:(多媒体显示)中学生白某路过吴某家门口时,拾起一块砖头向趴在门口的大黄狗扔去。大黄狗跳起来扑向白某,白某急忙躲开。大黄狗转而扑向过路的行人成某,把成某咬伤。成某为此花了六百多元医药费。成某向法院起诉,要求白某赔偿其损失。法院查明了事实,因白某未成年,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责令白某的父母赔偿成某的医药费,并负担本案的诉讼费用。白某的过错行为导致大黄狗咬伤成某,因此,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大家看案例:(多媒体显示)张某在镇

6、上开了一个小吃店,生意倒也红火。他由于忙着赚钱,从不关心两个孩子的学习。后来张某干脆把正在读初一的儿子和读初三的女儿叫回家,说什么现在生意好,人手不够,要孩子帮忙。学校的老师几次上门劝导他送子女复学。他却说,反正两个小孩子的成绩不怎么样,将来肯定考不上大学,不如早点回家帮忙赚钱。学校只好把情况反映到镇政府,由政府出面做工作。镇政府责令张某尽快送子女复学,但张某仍置若罔闻。镇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责令张某必须在5天内送子女复学,并对他做出1000元的行政处罚。在法律的强大压力下,张某只好接受处罚,并让子女上学。第三步:教师小结,再由学生举收集的案例。师一般违法行为虽然不像犯

7、罪行为那样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也干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损害。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犯罪。所以一般违法行为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多媒体显示)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受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你还能举出一些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例子吗?生略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1犯罪及其基本特征(板书)活动三:书写犯罪特征并填表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与一般违法行为进行对比。活动准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活动过程第一步:学生归纳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填表。第二步:将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师首先我们来了

8、解刑法的相关知识。(多媒体显示)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刑法?从我国刑法规定的任务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我国第一部刑法是1979年制定的。1997年,八届全国人

9、大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刑法包括两编共十五章和一个附则,从原来的192条增加为452条。这次修订刑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适应与犯罪作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而进行的,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件大事。修订后的刑法是一部统一的、完整的、建国以来最完备的刑法典,它于1997年10月1日起实行。师所谓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10、为刑罚当罚性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犯罪概念的第一层涵义)。这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中的首要特征,也是它的最本质特征。犯罪的这种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危害社会安全和社会制度、危害国家经济利益、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与一般违法及不道德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区别它们的关键就在于危害程度。所以,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划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和基础。“想一想”:(1)笼统地说“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对吗?(2)怎样衡量一种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如何确定这种行为是否犯罪?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

11、刑罚的行为(即犯罪概念的第二层涵义)。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只有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是犯罪,没有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则不认定为犯罪。这是划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想一想”;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吗?同学们看课本94页的图。殴打他人,如果对他人伤害不大,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那如果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将会如何?生略 师犯罪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刑事违法性。第三,犯罪是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即犯罪概念的第三层涵义刑罚当罚性)。这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仅要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而且是必须给予刑罚处罚的,才算

12、是犯罪。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一种评价,在通常情况下,刑罚的重轻与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成正比例。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就应当受刑罚处罚,这样才能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广大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讨论:刑罚当罚性,是否意味着有犯罪行为的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师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思想。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看这人是否实施了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不是是否有犯罪的思想。我国目前仍然没有“思想犯罪”。讨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生略 (多媒体显示)第三步:用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分析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多媒体显示案例,请同学们分析)初中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

13、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便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经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得人民币几千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师一般违法和犯罪是什么关系呢?一般违法行为,是指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也不大,没有触犯刑法,而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处罚。犯罪行为,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多媒

14、体显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对比项目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危害程度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也不大(只是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了刑法)处罚方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处罚(一般强制性措施)受刑事处罚(包括最严厉的强制性措施,如剥夺人身自由、没收财产,甚至剥夺行为权师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多媒体显示)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共同点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是违法行为,都触犯了国家的法规或法律2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板书)活动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分别表示什么7活动目的使学生主动了解刑罚的种类及基本内容。活动准备查找相关资料

15、,了解刑罚的种类及基本内容。活动过程第一步: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师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就应当受刑罚处罚。那么,犯罪分子应受怎样的刑罚处罚呢?在惩处犯罪时,常常出现“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词语,它们表示的是一种什么意思?第二步: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及基本内容。师在惩处犯罪时,常出现的“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词语,它们表示的是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多媒体显示)小知识对犯罪分子实行刑罚的目的对犯罪分子实行刑事处罚,目的是给犯罪分子以强迫领导和思想改造,使他们认识到犯罪是可耻的,消除腐朽、消极的思想意识,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改恶从善,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公民。对极少数罪大恶极、非杀不可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是为了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