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82951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学 设 计 第 12 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主备人 蒋海燕 次备人 江录山 任学云 备课时间 上课班级 使用人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的教训。教学难点1、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2、 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文

2、本导读 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要求人人过关。【文体感悟】 作者 :吴岗国土资源报记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 是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下面这两段作者写的序言可帮助我们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我在采访中也深深体会到了一些人无知的悲哀。一些急于发财的人,由于缺乏常识,贪图小利破坏环境而导致灾害发生,钱未赚到反而搭进了性命。更可悲的是,这种情况至今仍时有发生。每每想及这些,我都深感到有一种责任,希冀通过手中的笔把各种破坏环境的危害告之众人,唤起民众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绝非强大的民族。迈过新世纪的门槛,重新审视过去的岁月,

3、审视迈上小康之路的中国,环境保护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环境的破坏将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危机始终与我们相随相伴。但愿人们能够警醒,没有美好的环境,任何文明和现代化都是虚无的。”【 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喽( ) 裸索( ) 戈壁滩( )无垠( ) 边缘(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提纲挈领】文章主旨 本文

4、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表达了作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的悲愤心情,呼吁人类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文章脉络: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

5、个地方?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写作特点 1.引用数据。 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2.对比修辞方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 3.拟人修辞方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

6、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4.排比修辞方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5.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独学完成根据自己不会的预习案、探究案的题目进入讨论1、整体感知 (1)从文题我们能发现哪些信息? 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7、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2)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

8、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4)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

9、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2.局部突破 (1)文章在引用数据准确写出历史上的罗布泊外,还用很长的篇幅写了作者去罗布泊亲眼看到的景象,为什么还要写这一部分呢?因为这是报告文学,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使读者更深切的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2)作为报告文学,文章不仅具有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而且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

10、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先看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

11、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再看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

12、护人类自己。又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又如“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积累运用 课堂检测】-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评讲错误较多的习题。第一课时检测一、基础知识1 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 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 ),感叹这里的美景。3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ng( ),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4 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 )护所和栖息地。5 站在罗布泊

13、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lu( )露的胸膛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 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B和煦(温暖) 远眺(眺望)C干涸(没有水) 庇护(遮蔽)D欢娱(使快乐) 吞噬(吃)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A、号称千年不死不胡杨林池,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B、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一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二、课内文段阅读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放眼望去,塔里木

14、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生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