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邓建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5530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朵杏花-邓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朵杏花-邓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朵杏花-邓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朵杏花-邓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朵杏花-邓建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朵杏花-邓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朵杏花-邓建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朵杏花教案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教学课题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理解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2、把握文章结构。3、了解课文的主人公,初步体会人物精神。4、体会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三、 教材分析1.把握教材特点。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都不耻下问。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

2、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这篇课文讲了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也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点,感受深刻道理,增长阅读兴趣。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课文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桢意味深长的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课文语言清新流畅,生动鲜明。2.灵活处理教材。文中人物对话虽然比较多,但浅显、简洁,所以并不想按照课后练习中安排的,重

3、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而是重点用来指导写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语言,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常写一些记叙文,又不太会引用人物语言。而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课文最后一节引用竺可桢的一段话总结全文,升华中心,无论是从语言工具的价值,还是从思想教育的价值,都有其记忆的必要,所以我决定让学生背诵这一节。3.凸显设计理念。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

4、,兴趣的拓展。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四、 教学方法课文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一、日记导入。“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摄氏度,最低零下7摄氏度。”这日记是他在逝世的前一天用

5、颤抖的笔写下的。这是很感人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日记的导入,教师语言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不好似一篇普通的日记,感受到这是竺可桢毕生的心血,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意,二、日记数量。在体会了竺可桢写的最后一篇日记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日记还有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其他的几篇日记,但学生却忽略了两个省略号,我利用这一点问,为什么要连这用两个省略号,让学生明白两个省略号说明日记很多很多。接下来,我又从句子“从1936年到,他记了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近千万字!”让学生感受到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他把日记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三、读懂日记。看到竺可桢的日记,我们会有更多的感受在里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6、从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提出,避免了一步一步地问,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大问题自己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当然这个问题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日记情怀。 竺可桢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的日记已出版,而且是第一个,可见日记不一般。所以,最后,我以竺可桢的日记作为结尾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特别容易接受。 五、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板书课题,读课题。第一朵杏花,是由数量词和名词组成,到底应该重读哪一部分呢?带着问题读课文。(为什么要写?课文的内容?)二、引导初读课文,解答第一个问题1自读课文,寻找答案。读完课文,学生应该会说,应

7、重读“第一朵”。因为课文写的是竺可桢爷爷为了科学研究用两年时间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事。2.简介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竺可桢一声有着对气象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的执着献身精神,率先对台风、季风、气候变迁等进行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天气预报。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71岁那年,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参加南水北调考察队。他最后一次去野外考查时,已是75岁高龄。竺可桢一生发表科学著作近300篇

8、,晚年写的物候学等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物候学指什么?(“物候”是指生物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周期性现象:如植物发芽、开花、结果,候鸟迁徙,某些动物冬眠等。三、引导二读课文, 扫清阅读障碍1这篇课文就讲了竺可桢爷爷研究物候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轻声跟着读,圈出生字新词,注意读音。2交流:(1)画出了哪些字词,为什么:着重指导:皱(zhu),翘舌音,读准后再扩词;盛:多音字。曾(cng),平舌音。顷刻,顷读第三声,指极短的时间。(讲到这个词顺便指导读好这句长句。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多音字呢,能把它找出来吗?兴冲冲的兴也是多音字。)郑重指严肃认真。估计:大概的推测

9、。推断:推测判断。四、三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过渡:刚才我们听了课文朗读,找出了生字词,并初步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接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根据时间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写一写每一部分说了什么?第一段:(1-5)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常年准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五、四读课文,品读人物对话1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竺可桢爷爷为了研究物候,连续两年看杏花,并与小男孩进行了两次对话,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看杏花的情况。

10、出示竺可桢看杏花的句子。指导读好这句话。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指名读,指导,齐读。思考:竺爷爷看杏花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阳光明媚,红杏出墙,一派烂漫春色,一般人可能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竺可桢爷爷却不是简单地流连春景,而是“走近”“数了数”并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是研究物候的,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可是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从而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是多么留心周围植物的变化,他的观察又是多么细致呀,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又不无遗憾。)2.比较对话,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11、出示:孩子天真地说:“爷爷,你又看花啦?”竺爷爷习惯地说:“是啊,杏花开了。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孩子说:“哪天?今天开的。”竺爷爷说:“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请你读读这段话与课文原文,比较一下,你发现有什么不同?预设:1、提示语的位置不同。课文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而出示的全在前面。2、孩子天真地说只写到了神态,而书上是“他仰起脸天真地问道”,还写到了动作。教师点评:人物可以同时带着神态和动作说话,这样的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3、出示的每一句都用到说,而书上不是这样的。(书上表示说的词有哪些呢?去找一找。有“问、补充、回答、告诉”还可以到第二段对话中去找找,还

12、有“喊、道、叫”)相机板书这些表示说的词教师板书:(动作神态)提示语对话(提示语可以既有动作也有神态,也可以只有动作或者只有神态,应该根据对话的具体情况来定)根据这种公式,我们可以变换出很多种对话的形式,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活泼而丰富。同学们,你们能变化出几种公式来?预设: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面等3.孩子牢牢记住了竺爷爷的嘱咐,一年过去了,他终于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多么激动,多么兴奋!出示:“竺爷爷!竺爷爷!”“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什么时候?”“刚才。”“是第一朵吗?”“是。”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为这段对话加上丰富的提示语吗?提供一些词语:奇怪、高兴、激动、肯定、

13、自豪、半信半疑交流。(预设:孩子用手指着院墙外,高兴地说;竺爷爷激动地问;孩子脱口而出;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头,认真地问;孩子用力的点点头,回答道)教师相机把好的答案写上去。分角色朗读写好提示语的这段话。六、总结,整体朗读课文,消化课堂学习两年过去了,竺可桢终于观察到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他曾不止一次这样说过:引读最后一小节。课文讲的是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为什么不直接用竺可桢的故事为题,而用第一朵杏花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明天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六、 教学反思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

14、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

15、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本课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较法“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相比较,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的讲座更趋于清晰,教者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来更频繁地使用比较法。但教者也发现教学教程中的不足之处:文中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虽然课文也读了,但对话部分朗读不够突出,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