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19890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故事里的大道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课前预习:朗读课文,读准读熟读懂1.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2.学生展读,注意评价激励3.轮流读文,力求读熟读懂4.疏通文义,勾画疑难词句5.学生译文,互相订正纠错6.教师提问,积累重点词语评点:文言文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朗读,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读出情味,读一读,展一展,画一画,问一问,这些练习看似简单,却有实效。一、撰写感受,交流感受师:世说新语是古代优秀的志人志怪小说,其志人小说与现代小说虽有不同,但人物、故事情节已然具备,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1.依据情节,编故事2.寻找细节,评人物3.读懂故事,品意蕴(学生撰写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2、,写毕学生举手自荐,师生共同确定交流学生)生 1: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陈太丘与朋友约定,要一起出去办事,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是太丘等啊等,等啊等,这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朋友怎么还不来呢?陈太丘等了一会儿,仍不见友人来,就想:办事要紧,便不再等候,先走了。陈太丘走后,友人也驾着马车赶到了。当时,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七岁,正在门口玩耍。陈太丘的朋友就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正玩得尽兴,听见有人问话,抬头一看是父亲的朋友,赶紧恭恭敬敬地回答:“我父亲等您好久,见您不来,就先走了。”陈太丘的朋友听了,不由火冒三丈,骂道“陈太丘简直不是人!与朋友约好一起走,竟然不等我就自己先走了”。元方听见他

3、骂自己的父亲,心里很生气,替父亲辩解道“您与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中午已经过去了,您没有到,就是不讲诚信,现在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很惭愧,因为是自己失约在先的,赶紧下马车来拉元方的手,可元方径直走进家门,头也不回。生 2:我对本文的语言做一下赏析: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令我印象颇深的是陈元方这个七岁的小男孩。文中通过两种方式的描写刻画了元方的性格。首先是正面描写。文章一开始就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写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体现了元方明白事理的个性。元方的

4、动作,也突出其性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由“怒”转“惭”,表示知错,元方却“入门不顾”,其率真的性格就凸现出来。其次是侧面描写,由友人这个大人的言行举止,衬托了元方的性格。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与元方的回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已是大人的友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去,不但不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口出脏言,大发雷霆地责怪陈太丘,而七岁的元方面对这样的阵势,却义正词严地指出其“无小故事里的大道理信”、“无礼”。客人的不讲道理反衬了元方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明礼懂事。生 3:学了本文,我感觉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礼

5、守信的人。初读陈太丘与友期,我脑海里浮现出两个词:诚信、礼貌。这两个简简单单的词,虽然几笔就能写完,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细细回想:你是否在早上对老师说一声“早上好”?你是否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说了声“谢谢”?你是否在不小心碰到别人后说声“对不起”?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人应该懂得的礼仪,但我知道,一定还会有人说“没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说规矩如此重要,那么我认为礼貌和诚信更重要。生活中美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实际上,就人而言,气质美和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缺乏修养,失去诚信,丢掉礼貌,那么这种美感就会像昙花一样,骤然消逝。“礼貌”和“诚信”才能使人真正拥有美。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

6、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看到这,我很佩服陈元方,他的话既不失礼貌,又回击了客人。同时还启示我们要努力学做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做一个懂礼貌的人。生 4:我很佩服元方。在陈太丘与友期中,我觉得元方是一个既智慧又明事理的孩子。“待君久不至,已去”,意为“等您好久都不到,已经走了”,“您”字可以看出,陈元方在回答友人的话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丝毫没有七岁儿童的幼稚无知,这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礼貌有加的人物形象

7、。他聪颖机智,对于友人的无礼之骂,他勇敢地反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迟到了,失信于人,有错在先而不思己过,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他的父亲,元方挺身而出,既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据理反驳,而不是盲目地听任友人的责怪,这种智慧和勇气实在可贵。生 5:我觉得友人也是令人佩服的。很多同学都喜欢陈元方,因为他聪慧过人,几句不卑不亢的回答,就让友人惭愧不已,的确让人佩服。可我更喜欢友人,喜欢他知错就改的勇气。诚然,在事件的开始,友人就一错再错,先是未能及时赴约,接下来还有失身份的“对子骂父”,这的确令人不齿。可最后,当友人意识到自己的确过分,就放

8、下大人最不愿丢掉的架子,不顾面子,果断伸出手“友人惭,下车引之”,来表明自己已知错了,这就是友人的可爱之处,“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何况是在一个小孩子面前认错!你说是吗?师:听了同学们的体会,我的感觉是全面,深刻。有拓展故事的,有赏析语言的,有探究主题的,有品鉴人物的,我们对故事情节和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进一步品析人物、探究主旨。评点:新课环节一读一下初读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看法。故事虽短,却可能因认识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关注和理解。诚如教者简评所言,有人用现代文把课文改写成了一个声情并茂的故事,有人对课文的语言进行了鉴赏,有人认识到人应该成为有礼貌

9、的人,有人欣赏元方的聪慧和懂事,有人看重友人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学生们这些最初的、宝贵的认识,连在一起,构成了对本文一个较系统的解读内容的、语言的、人物形象的、主旨的,全面而深刻,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淡中有真功夫,假如学生都谈得较浅如何?假设学生都编故事如何?尽管那也是正常的,但是,本课却呈现得如此完美,一则得益于教者撰写初读感受前的指导;二者与教者写中认真指导学生、了解学生有密切关系,谁怎么写的,写得如何,教者都心中有数,因而才会有那么完美的呈现。二、巧添词语,一品人物(生齐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并揣摩朗读的语气,试读,一生展读,师请学生评价并根据理解朗读)师:对这两组对

10、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朗读的语气语调是有变化的,我们做个练习,即“添词加句”,在说话人前面加上表示态度或神情的词语,依据所填读出人物语言。如老师加上一个“笑”字,“客笑问元方尊君在不?”,我加这个字可否?生(笑):可以,“笑”表明最初客人比较客气的询问,还和下面的“怒”形成对比。师:这一怒说明什么?生:听说元方的父亲没有等他,就恼羞成怒了。师:说得好,根据你的理解去加词,并朗读。学生加词语,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展读生 1:客客气地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笑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客大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不悦,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1、师:第一组对话加得不错,读得也不错,“非人哉”后面用了感叹号,感情相当强烈,而内容上又是骂人,大家试着读出友人的恼羞成怒。(学生自读后,一生展读,教师肯定有进步)师:前一组的对话中,友人客气地问,元方礼貌地答,而后一组对话,同学们还有其他加词方法,我们接着分享。生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正色道:“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师:“正色”一词什么意思?哪课学过?生:态度庄重、严肃,落难的王子中学过。师:谁知他正色道:“请别这样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还得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师:小小年纪的元方,面对客人的不恭,却

12、严肃地予以驳斥,既落落大方,表现了很好的修养,又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佩服,佩服!生 3: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心平气和地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师:父亲被骂,还能心平气和,好深的修养!众生笑。师:有同学也在元方后加了一个“笑”,元方笑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你觉得合适吗?生:这是个“嘲笑”。师:你骂我父亲,我还嘲笑你无信无礼呢,还有其他想法吗?(生思考无果)师:“笑是一个含义最丰富的词汇,傻笑、嗤笑,会心一笑,开心大笑都不合适,冷笑,怎么样?”小元方一冷笑,友人就清醒了,反思自己了。师:

13、依据这两组语言描写,你怎样评价两个人物?生:友人“无信无礼”,元方“聪慧懂礼”(教师板书“无信无礼,聪慧懂礼”)评点:新课环节二添一个修饰词语。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如何品析人物,不同执教者方法不一,各有所长。但在本课,只简单的一式,添一个修饰词语,要求简简单单,做起来也简单。“元方笑答”,“元方不悦”,“元方正色道”,“元方笑道”不同的添词,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元方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了多元化的解读,深化了理解,明晰了认识。三、揣摩心理,二品人物师:面对小元方的落落大方,聪慧明理,友人有怎样的表现?生:友人惭,下车引之。师:“引”是个动作的细节描写,动作是心理的外化,友人此时怎样想?“入门不顾

14、”又表明元方什么心理?请你揣摩,在句子中合适的地方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写。(学生补写心理描写,补写完示意老师)生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心想:你骂了我父亲,我要维护父亲的尊严,绝不理你入门不顾。师:没写友人的心理啊。生 2:友人惭,心想:没想到陈太丘有如此出色的儿子,我身为长辈,太失礼了下车引之。元方想:你对子骂父,我绝不原谅你入门不顾。生3:友人惭,心想:这孩子说得对,是我的错,我得承认,不能让孩子小瞧了我下车引之。师:看起来,友人是认识到错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也有人认为小元方入门不顾,不给友人机会,就太过失礼了,你怎么看?生:元方是个七岁的孩子,面对客人对自己父亲的责骂,他要维护

15、父亲的尊严,给友人一个教训,所以不失礼。师:的确,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苛责求全。此时你对友人和元方又有怎样的评价?生:友人知错能改,元方正直率真。(教师板书“动作描写 知错能改 正直率真”)评点:环节三加一处心理描写。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还是那简单的一式,加一处心理描写,直入人物内心世界。四、讨论问题,探究主旨师: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共分8卷36 门,其中第 12 门夙惠门是记录聪慧儿童的故事的,七岁的元方足够聪慧,可作者却把本文归在了方正门,“方正”就是正直,刚直不阿,你能揣摩编者的意图吗?请小组间讨论一番,作出回答。生:作者就是想通过陈元方的故事,侧面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懂礼。师:你的回答一语中的,看起来我国古人就特别重视诚信品德的养成,你积累过哪些关于诚信的名言?生 1: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生 2: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师:不仅古代大思想家重视诚信,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诚信的成语,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每个成语教师刚一出口,学生就抢过去接完)我最喜欢一句关于诚信的谚语,和大家分享。(教师板书“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请同学们快速抄录并记忆这些言辞。师:小短文里蕴含大道理,请同学们熟读并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