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121113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单元复习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根据课文填出下面句子的上下句。(每句1分,共20分)1.举酒属客,_,_。(赤壁赋苏轼)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赤壁赋苏轼)3. , ,信可乐也。(兰亭集序王羲之)4.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兰亭集序王羲之)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游褒禅山记王安石)6.然力足以至焉,_,_。(游褒禅山记王安石)7. _,_。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屈原)8. _,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9. _,_。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10. _,_。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曹操)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下列加点字

2、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蓊蓊郁郁(wng) 瞠目结舌( tng) 绕树三匝(zh)桂棹(zho)B. 商榷qu 优劣(li) 敛裾 (j ) 否泰(p ti)如天地C. 猗郁 (y) 落蕊(li) 匪我愆(qin)期肄(y)业D. 犹可说(tu)也 氛(fn)围 肋(li )骨 瞥(pi)见1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 义愤填赝 缭铐 签署 蕈菌 B. 气概 袅娜斑驳没精打采C. 岐视 怯懦 惦记 淅沥 D. 心急如梵 枷锁 候车室 放肆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苟余情其信芳 自可断来信B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C留待作遗施 采之欲遗谁D适得府君书 而吾与子

3、之所共适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扣舷而歌之 顺流而东也B步余马于兰皋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修禊事也 褒之庐冢也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菲菲其弥章B箱帘六七十C匪来贸丝D屈心而抑志兮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D可以无悔矣17.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B“我们会善待这些藏品,”博物馆馆长说,“请大家全力以赴,做长久的

4、打算。”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从“过”中吸取教训,变“过”为前进的动力。D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杭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武林门献血点,3名三、四十岁的公安干警分别献出200毫升鲜血。18. 下列选项中,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刘备在荆州受到刘表款待,获许屯兵新野。刘表的后妻蔡夫人始终对刘备心存疑虑,时时劝刘表要防备刘备。B在单福辅佐下,刘备连连得胜。曹操得知单福就是隐姓埋名的徐庶。不禁长叹:“贤士都归了刘备。刘备眼看羽翼渐丰,该怎么办呢?”C曹操攻打樊城。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

5、动迟缓。D张飞横矛立马长坂坡,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喝,竟然将曹操的大将夏侯惇吓得肝胆碎裂,坠马而死,一时乱了曹军阵脚。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邀请外国俱乐部队来访的始作俑者,该公司担心客队不能尽遣主力上阵。 B五月天演唱会一票难求,真是炙手可热,体现了五月天受年轻人欢迎的程度。 C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美丽极了。 D当年的第一台计算机轰动了世界,而现在即使是上市没有多久的产品也很快成为明日黄花。20.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

6、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C马丁路德 金,牧师,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35岁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D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不分的。进入阶级社会,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三、文学名著简答题(10分)21.请从下面两题简答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字数在100左右。(1)简述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的故事。(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B卷(100分)四、现代文阅读(15分)天目山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

7、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

8、,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

9、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

10、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

11、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

12、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 无言,没有回声。22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23第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3分)24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13、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25.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5分)五、文言文阅读(8分)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

14、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次行:秩序。庳:低、矮。捆:门槛。 2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8分)(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4分)(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4分)六、文化经典阅读(7分)2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注】终食:吃顿饭的工夫。造次:紧迫,仓促,急迫。(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