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8087632 上传时间:2019-09-0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千焦/天人,饮用水不少于1.5升/天人。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绝式,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分钟。,2,第三步,在整个潞安集团推广“新型安全避险系统”,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4.4.1 建设目标(三步走),4.4 潞安集团常村煤矿避险系统建设实例,3,足够坚固,能够抵御外部如顶板冒落、瓦斯煤尘爆 炸冲击,能够将外部有害的气体环境、高温热环境隔 绝,能够监测 空间内外环境 状况,并能依靠通讯设备向外主动传递井下信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提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

2、气、水、食物等,舱体 设计,气密 隔热,内部 设备,内部 空间,4.4.2 紧急避险体系的功能定位,4,4.4.3 潞安常村矿避险体系设置原则,1.全面对接,互联互通,各个避难空间(尤其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形成防护系统的网络化,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能在灾变条件下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5,2.多级防护,独立运行,当矿井各固有系统和网络因灾害、事故崩溃时,所有避难空间内都能形成独立运行、完整有效的维生系统,保证避险人员的生命安全。,4.4.3 潞安常村矿避险体系设置原则,6,3.多点布置,全员覆盖,新型安全避险系统将会根据井下的作业条件、巷道位置、劳动组织、人员分布情况

3、多点布置不同规格的紧急避险空间和维生设施。 确保全员覆盖井下每名矿工,使井下人人享有一个避险维生的防护空间。,4.4.3 潞安常村矿避险体系设置原则,7,实测表明,矿工在井下正常情况下行走平均速度为117m/min,考虑到井下发生事故时的复杂情况: 行进速度考虑50%安全系数 自救器使用时间考虑50%安全系数 最终确定距离设置小于5001000m,4.就近避难,迅速便捷,4.4.3 潞安常村矿避险体系设置原则,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推进长度超过500米时,应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 其他矿井应在距离采掘

4、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9,生产班,14,4,3,2,4,3,根据各作业区域人员分布状况,确定避难空间布置,综采作业区域,安装回撤 工作区域,工作 区域,掘进作业区域,检修班,生产班,31,5,2,21,1,19,检修班,生产班,31,5,2,21,1,19,检修班,井下工作区域的人员分布,4.4.4 避难所布置数量的确定,10,N3采区防护设施 布置选址图,永久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11,4.4.5 救生舱在巷道中的布置方式,12,4.4.5 不同避险设施的位置与避险流程,13,遇险人员避险流程,遇险人员 进入避难空间,遇险人员携带隔离式自救器,其提供半

5、小时到一小时的个体防护,将构成第一级紧急避险; 采掘工作面附近应设置移动式救生舱或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构成第二级区域避险; 采区上下山附近或井底车场应建设能持续获得氧气、水,拥有通讯、环境监测等功能的固定式避难所,构成第三级避险。,14,4.4.6 井下逃生路线,灾变时,按照地面指挥部安排的撤退路线撤离灾区。 在不具备向地面撤离时,可迅速向就近的避险设施内撤离。 采掘工作面人员及救生舱往巷道口方向200m范围内人员向救生舱撤离。采掘工作面顺槽内的其他人员向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撤离。 N3采区临时避难硐室200米范围内的皮带司机、巡回安全员、瓦斯检查员、水泵司机、机车司机、矿各级巡查人员及

6、其他零散作业人员向临时避难硐室撤离。 除上述作业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向永久避难硐室撤离。 N3采区1#变电所以北作业人员向永久避难硐室撤离,以南作业人员向地面撤离。 具体撤退路线见N3采区逃生路线图及避灾路线标志牌。,15,N3采区 逃生路线图,16,为井下遇险人员提供逃生方向指示 显示距离前方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距离 可在黑暗环境中清晰显示指示信息,逃生路线的标志显示,17,4.4.7 避难硐室的验证试验情况,2010年5月15日,常村煤矿N3采区永久避难硐室内进行了43人8小时生存验证试验。 试验取得的各项监测数据表明,井下避难硐室完全具有灾变条件下的避险保障能力。,18,六大体系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在原有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应尽早建立基于避难所(包括救生舱、避难峒室)的应急救援体系 煤矿安全规程的修订问题 有关避难所知识的职工培训与演练问题 应在全国煤矿进行基于避难所的矿井安全防护体系新理念的教育,19,谢谢大家!,由于水平所限,在讲座过程中肯定有许多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