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31870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品德有效课堂实践与感悟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就应带领孩子就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进行整合、改造和重组,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地利用、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返璞归真,真正做到让品德课“活” 起来,使孩子在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在教学拥有一份好心情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灵活的整合、改造和重组,采用了模块设计,讲究广度和深度,突出主干,深入教学细节和学生的生活。我在引导学生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只有美丽的心情才会快乐,从而上升到一种美的境界。设计了一条从认识寻找选择分享规划的主线,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既有利于提供给学生更

2、符合学情的学习资料,也给予自己得以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教师是学习交流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把“灌输”的模式变成了“感悟”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看图、讲故事、质疑、观察、讨论等方法来认识、领悟问题。如在教学互相谦让时,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小羊和小牛在一座独木桥上相遇,互不相让,最后一起掉进河里的情境。当学生看后似有所悟时,我不失时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故事的经过。 “他们该怎样做呢?”我又进一步启示。我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分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汇报,自己选择角色,带上头饰进行扮演。这节课学生能真正悟出不互相

3、谦让的害处和互相谦让的好处。他们的“悟”来自教师的“ 导” 。学生从感知到领悟的过程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既达到了“晓之于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仁爱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真理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让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途径: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古人云:“勿

4、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学生把小学生守则 、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碗一推就走。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小事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二、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

5、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

6、。首先在目标上,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信念和习惯上。这里的信念和习惯指的是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我们要利用课程资源,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三、利用主题班会,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把学生置于集体环境中进行教育,往往收效甚大。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受到感染,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如我们经常开展“学习小学生守则争做文明小学生” “争做礼仪小学生” “诚实守信,做文明小学生”“父母小帮手”“环保小卫士”等主题班会。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情操得以陶冶。另外,班主任针对班里随时发生的情况,经常给予疏通,树立正面典型,使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

7、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

8、育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五、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这说明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父母要经常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些家训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家长不厌其烦地教导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9、,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 的良好行为习惯。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中国需要人才,但更需要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不成“才”但要成“ 人”,当德育之花绽放,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所谓成功。各位同事,家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德育之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绽放。为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 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古

10、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学生把小学生守则 、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碗一推就走。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小事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二、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

11、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

12、的公民素养。首先在目标上,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信念和习惯上。这里的信念和习惯指的是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我们要利用课程资源,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三、利用主题班会,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把学生置于集体环境中进行教育,往往收效甚大。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受到感染,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如我们经常开展“学习小学生守则争做文明小学生” “争做礼仪小学生” “诚实守信,做文明小学生”“父母小帮手”“环保小卫士”等主题班会。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情操得以陶冶。另外,班主任针对班里随时发生的情况,经常给予疏通,树立正面典型,使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在课堂教学

13、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

14、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五、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这说明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父母要经常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些家训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家长不厌其烦地教导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

15、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 的良好行为习惯。 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中国需要人才,但更需要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不成“才”但要成“ 人”,当德育之花绽放,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所谓成功。各位同事,家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德育之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绽放。为培养出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一 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吧!从假日天安门广场垃

16、圾剧增看旅游文明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市有 2 万多名环卫工人对北京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国庆假期前3 天,仅天安门地区共清运垃圾 113.8 吨,这一数字是平时的 20 余倍。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垃圾量剧增,与游客的不文明表现有直接的关系。国庆节当天,观看升旗仪式的游客有 22 万人之多,许多人提前四五个小时进场,摊开报纸、塑料袋等席地而坐,等待升旗时刻到来。仪式结束之后,游客走了,大量的报纸、塑料袋却被留了下来。这只能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文明现象已经相当顽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出台,大力倡导文明旅游。这当然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可是,应该看到,旅游不文明是生活中各种不文明现象的一种集中反映,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并不是旅游中所独有。何况,旅游说到底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旅游文明的实现,还有赖于生活中文明习惯的培养、文明素质的积累。假如生活中不文明现象少了,旅游文明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的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