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30237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中教育成就最为显著。他在长期从事教育和教学的活动中,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一下他的教育思想:一、受教育者(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 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 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 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 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 的精神实质。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的人性论。“ 性相近 ”说明了人皆有成

3、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 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 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在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具备外在的气质,内外统一,从而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呢?孔子认为可以这样去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

4、成于乐。” 孔子本人不但身体健壮,而且多才多艺,喜歌乐舞,自身也是一个十分注重全面发展的人孔 子 教 育 的 基 本 目 的 是 培 养 志 道 和 弘 道 的 志 士 和 君 子 。 他 一 生以 “朝 闻 道 , 夕 死 可 矣 ”的 精 神 追 求 道 。 但 孔 子 一 生 不 得 志 ,就 把 志 道 、 弘 道 的 希 望 完 全 寄 托 在 弟 子 身 上 。 他 教 育 他 的 学 生“人 能 弘 道 、 非 道 弘 人 ”, “士 志 于 道 , 而 耻 恶 衣 恶 食 者 , 未 足与 议 也 ”, “笃 信 好 学 , 守 死 善 道 ”, “志 士 仁 人 , 无 求

5、生 以害 人 , 有 杀 身 以 成 仁 ”。 他 的 学 生 也 颇 有 体 会 , 如 曾 参 说 : “士不 可 以 不 弘 毅 , 任 重 而 道 远 。 仁 以 为 己 任 , 不 亦 重 乎 ? 死 而 后 已 ,不 亦 远 乎 ! ”子 夏 曰 : “百 工 居 肆 以 成 其 事 , 君 子 学 以 致 其 道 。”可 见 , 教 道 和 学 道 是 孔 门 师 生 共 同 的 目 的 , 孔 子 的 教 育 目 的已 转 化 为 学 生 的 学 习 目 的 , 因 为 这 种 主 观 和 客 观 的 统 一 , 所 以 孔子 才 能 造 就 出 许 多 有 才 干 的 学 生

6、 来 。 子 夏 曰 : “学 而 优 则 仕 。 ”从 理 论 上 概 括 了 孔 子 教 育 目 的 另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学 而 优 则 仕 ” 包 容 多 方 面 的 意 思 : 学 习 是 通向 做 官 的 途 径 , 培 养 官 员 是 教 育 最 主 要 的 政 治 目 的 , 而 学 习 成 绩优 良 是 做 官 的 重 要 条 件 , 如 果 不 学 习 或 虽 学 习 而 成 绩 不 优 良 , 也就 没 有 做 官 的 资 格 。 孔 子 对 实 行 “学 而 优 则 仕 ”的 态 度 非 常 明确 , 他 说 : “先 学 习 礼 乐 而 后 做 官 的 是

7、平 民 , 先 有 了 官 位 而 后 学习 礼 乐 的 是 贵 族 子 弟 。 如 果 要 选 用 人 才 , 我 主 张 选 用 先 学 习 礼 乐的 人 。 ”学 习 与 做 官 有 了 密 切 的 联 系 , 他 鼓 励 学 生 们 说 : “不患 无 位 , 患 所 以 立 。 ”不 必 担 心 没 有 官 做 , 要 担 心 的 是 做 官 所 需要 的 知 识 本 领 学 好 没 有 。 弟 子 们 受 到 此 思 想 灌 输 , 头 脑 中 普 遍 存在 为 做 官 而 学 习 的 念 头 , 既 然 已 学 为 君 子 , 不 做 官 是 没 有 道 理 的 ,子 路 心 直

8、 口 快 说 出 “不 仕 无 义 ”, 这 是 有 代 表 性 的 。 孔 子 积 极 向当 权 者 推 荐 有 才 能 的 学 生 去 担 任 政 治 事 务 , 但 他 在 输 送 人 才 时 也 坚 持 一 些 原 则 : 首 先 , 学 不 优 则 不 能 出 来 做 官 ; 其 次 , 国 家 政治 开 明 才 能 出 来 做 官 , 否 则 宁 可 隐 退 。 孔 子 培 养 的 一 批 弟 子 , 大多 或 早 或 迟 地 参 加 政 治 活 动 , 他 们 “散 游 诸 侯 , 大 者 为 师 傅 卿相 , 小 者 友 教 士 大 夫 。 ” “学 而 优 则 仕 ”和 孔

9、子 倡 导 的 “举 贤 才 ”是 一 致 的 , 确 定 了培 养 统 治 人 才 这 一 教 育 目 的 , 在 教 育 史 上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它 反映 封 建 制 兴 起 时 的 社 会 需 要 , 成 为 当 时 知 识 分 子 积 极 学 习 的 巨 大推 动 力 量 。 (三)教学原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 )1、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

10、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好些?孔子说, 子张偏激一些,办事易过头,子夏迟缓一些,办事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 过了头与跟不上一样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 子贡答:“我怎敢同颜目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仅只能推知两个道理。”孔子说:“ 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还能从学生的才能专长上

11、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宋德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就是针对这说。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一样的问题,而孔子回答却不一样。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 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 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如盂懿问孔子:“怎么才

12、算孝?” 孔子答:“无违。”意思是说,无论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这才算是孝。盂武伯问怎么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情况,这是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说的。子游问孝,孔子认为子游对父母的生活还注意照顾,于是,就提出要加强对父母的恭敬,所以说:“大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回答曰:“ 色难”。意思是说,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给父母吃,还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 同样问仁,孔子也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方也訒” 。因为司马牛 “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诉他,做一

13、个仁人,说话要谨慎,不要轻易发言表态。孔子就是这样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善于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往往针对学生的个别实际情况说的,针对性是很强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

14、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2、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

15、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 乎? 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3、温故知新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

16、中注日,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础, 新是 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自已知探未知。二、教育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教学相长) 孔 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 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 ( 一 ) 学 而 不 厌 。 教 师 要 尽 自 己 的 社 会 职 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