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071876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挥备课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福建省三明工贸学校 陈启胜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学科备课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选准选好备课组长;重树备课组地位;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做好师生双向信息反馈;重视查缺补漏和培优扶差工作。关键词 新课改 备课组 教学质量我校是一所市属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为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开办了面向高考的“综合课程”专业。尽管学生素质较差,但从几年来的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与同类学校同类专业相比,我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这与我们大力加强学科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密不可分。本文就结合自己担任多年历史备课组长并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备课组开展的

2、工作,谈几点体会,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一、选准备课组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学科备课组既是一个教学管理组织,又是一个教学系统,更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层的战斗堡垒。要全面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挖掘教学潜力的重心在于备课组,而备课组长的作用,是学校各级管理者不能替代的。备课组长必须能深入学习领会本学科的教材与大纲的内容实质,做到综观全局、运筹帷幄,全面处理好本学科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就历史备课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工作:要审慎思考,周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与学年教学计划;协调各阶段教学进度;组织集体备课;正确处理好教材;组织组内开课、听课、说课与评课活动;确定教研专题与方向;明确探究活动的

3、主题;组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与评选;安排历史剧的排演;确定不同历史观念的争鸣活动;组织参观访问与调查;协调好“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繁顼而细腻,要求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上进心;要求其具备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宽广的知识视野;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教学育人的本领,能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要求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可见,备课组长既是本学科的领头羊,又是落实各级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的组织者与服务者。学校选准选好备课组长显得至关重要。二、重树备课组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学校以往设立备课组来看,领导层面上重视度不够,备课组长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象征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备课组没有

4、深入开展工作,连集体备课等常规工作都流于形式。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这种工作模式已无法应对教学教研的需要。我省新课程改革才实施一年,学校既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也无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依靠本校教师的集体智慧才是应对新课改的的一条重要出路。单纯依靠外来教研力量的援助,或者借助一两次的培训,教师将无法持续而有效地提高应对新课程挑战的能力。只有依靠本校教师的群体智慧才是可资持续开发的资源,有效地挖掘教师的集体智慧也正是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所应承担的重要使命。众所周知,教育需要智慧,教学则是一门需要智慧的学问,而智慧只能来自不断的学习、反思与交流。新的课程怎么把握?新的教材如何驾驭?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实施?依靠

5、教师个体是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这种现状其实也正孕育着备课组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备课组工作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不管是政治地位,还是物质待遇,都要有相应的保障。三、发挥集体智慧,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古言云:“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一人没有二人计,三人肚里好做戏”。学科备课组不仅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地,也是教育教学信息传递处理的基地。几年来,我们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全体教师紧密团结在组长周围,献计献策,相互交流;同心同德,共同研究,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其中有效信息的交流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共享。 (一)教学

6、资料的共享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层次的跨学科知识 ,单靠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由于每位教师生活阅历不同,与外界的联系面也不同,手里掌握的教学资料也不尽相同,通过网络媒体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组员能够毫不保留地主动交流各自有效教学信息,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我们还利用专门时间,对外来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综合归纳,充分利用集体智慧,精选出适合课改精神与生源实际的教学资料,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二)教学方法的共享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是每位教师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而

7、目标的实现,关键看教法是否得当。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决定了每位教师必须善于和勇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我们要求备课组老师经常互相学习,扬长补短,优势互补。要求他们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共同探索适合学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定期开展跨学科的教法交流,力求取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三)备课信息的共享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材知识结构的大跨度和知识点的深奥是前所未遇的,每位教师对备好每一节课都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我们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量,提高

8、了备课效率。首先,每学期上课前,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认真通读教材和大纲,努力做到心中有数。开学前一周开好一次碰头会,分配每个章节的备课主体,并要求上新课前一周完下一周的备课工作。其次,上新课前由主备人将备课思路与方案公布在学校校园网上供同学科教师参与争鸣,对主备方案提出修改建议。第三,在广泛争鸣的基础上,由主备教师编写出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案。第四,各教师根据学情和自身的需要加以改进,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第五,相互深入听课,取长补短,并写出交流心得,供下一轮参考。实践证明,这种备课的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四、反馈双向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聚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避免一

9、条直线到底,做好备课组成员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才能有效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从教学实践看,我们在三方面的工作是有效的。第一,在备课组成员内部进行交流。首先,各成员在小组活动上进行自查,寻找不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和各班级间的成绩比较及各自平时掌握的教学实情,各成员互相讲评,努力做到成绩讲够,不足讲透。切实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阶段性教学小结。第二,组织学生测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益者和效益的检验者。我们每月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或组织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进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书面信息反馈,逐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构建和谐友爱的新型师生关

10、系。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虚心听取,认真落实,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以达教学相长。第三、争取学者型或专家型教师的指导。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资源优势,邀请他们听课或参与备课组内的说课与评课活动,达到不同学科与不同层面的意见反馈与交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查缺补漏和培优扶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备课组认真做好查缺漏和培优扶差工作,既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又能促进拔尖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掌握全面学情,是查缺补漏和培优扶差的前提学生个体由于种种原因,学业成绩总会有好、中、差之分。不管是“短腿

11、”学生,还是优生,备课组教师都要全面深入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要从思想动态、物质生活、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人际交往和智力水平等多角度入手,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二)采取有效措施,是查缺补漏和培优扶差的保证首先,备课组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大纲,深入领会课改精神,抓住新课改的实质要求,做好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工作,使自已在掌握新教材和领会新课改精神方面不留下任何缺漏。其次,要明确工作任务和对象。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指导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实行有效的分层次教学和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实现备课组预期的目标任务

12、。第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是备课组教师每月召开一次目标对象的思想、学习状况调查会,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备课组教师每星期集中一个晚上单位时间进行补缺补漏与扶优指导。三是备课组教师每月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帮助“短腿”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对优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指导,重点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历史综合思维能力。四是做好这些学生的平时学习跟踪卡,随时关注他们的进步。教师要重点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销匙”,侧重学法方面的指导。五是要适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鼓励他们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只要大力加强备课组建设,选准选好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功能和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做好扶优补差工作,就一定能够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