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959533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7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生物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 外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会引起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C. 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环摬也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

2、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的。【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体外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导致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变化,B正确;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2.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体液含有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B. 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若产生乳酸会引起内pH剧烈变化D. 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体液为血浆,含有激素

3、、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A项正确;为组织液,其渗透压升高,则内环境的渗透压也升高,会刺激下丘脑,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项错误;是细胞内液,产生的乳酸在缓冲物质调节下维持内环境内pH在适宜范围内波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C项错误;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而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D项错误。【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3.下表为测定的人体细胞外液(表中没列出淋巴的测定数据)与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ol/L)NaKCaMgCl有机酸蛋白质14252.51.5103.36.016.014741.251.0114.07.51.0101402.51

4、0.352547A. 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 属于血浆,属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增多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D. 与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为细胞外液,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为血浆,为组织液。【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5、现象,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4.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当内环境的稳态发生变化时,很可能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C. 机体中的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平衡和稳态没有作用D. 负反馈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有重大意义【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

6、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当内环境的稳态发生变化时,温度、pH值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B正确;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实现的,C错误;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包括

7、正反馈和负反馈,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 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C. 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而传递兴奋D. 兴奋传导时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A正确。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为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B正确。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神经递质,C错。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为外正内负,膜外电流方向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

8、位,膜内电流方向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6.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B. 刺激b,引起效应器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C.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

9、,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I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突触后膜。【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A正确,刺激b,引起效应器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B错误;图中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兴奋在经过神经中枢时需要经过突触,因此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中枢中的传导速度不同,C错误;表示突触后膜,信号的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7.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

10、触后膜Na通道开放B.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C. 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甲到乙的兴奋传递D. 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则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详解】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开放,5-羟色胺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开放,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B正确;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

11、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8.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 人脑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控制人体

12、基本的生命活动,A正确;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B错误;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9. 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B.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C.

13、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D.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答案】B【解析】当血钙降低时,动物会出现抽搐现象。而钙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进入血液。根据题的内容,可以很容易联想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两种激素共同维持了一个平衡,并且两种激素对血钙的浓度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图:10.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A. 紧张害怕生长激素B.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C. 过度饥饿胰岛素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环境变化时,相关激素量增加。2、甲状腺激

14、素的化学本质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胰岛素降低血糖;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详解】紧张害怕,引起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A错误;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在温度过低时分泌量才增多,D错误。1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 唾液中的溶菌酶可一杀死部分

15、病原菌B. 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 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 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合成并释放【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详解】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其中溶菌酶可以由多种细胞分泌,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