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520174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郴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

2、的文字,完成各题。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孙丹如果说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皇冠,史诗则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火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史诗品格。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千古诗文,坦露着中国传统文人忧国

3、爱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构成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塑造着中华文化风骨,也充实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饱满底色。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文化,以及对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碰撞吸纳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共同成为编织当代中国文化的经纬。一代又一代作家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立言、立德、立功,记录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抗争,折射出时代的沧海变革,呈现出历史与文化长河的流径,用史诗性的文艺作品把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足迹清晰地定格于

4、历史和世界的坐标上。家春秋白鹿原等家族史诗,红旗谱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社会变迁史,长江万里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史诗,以跨越时空的恢宏画卷描绘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心灵史,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艰辛历程。各种艺术形象,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上下求索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黄河大合唱东京审判等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东方红井冈山复兴之路等音乐舞蹈史诗,歌颂了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中华民族崇高而不屈的灵魂。这些史诗性的作品共同叙写了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成长和复兴的“民族志”,绘制出中华民族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壮美画卷,为当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增添了厚重的底蕴。科学技术展现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智慧和能力,哲

5、学构建人类精神探索的逻辑之塔,文艺则表现无穷无尽的心灵与情感的世界。在人类对自我的无限探索中,文艺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透视着不同时空中人们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伟大的文艺作品闪耀着“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烛照不同时空中的人们,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加迫切需要并且一定能够产生具有思想力量和审美力量的作家艺术家,迫切需要史诗性的话语、史诗性的人物形象、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史诗般的时代,迫切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生命与情感表达方式。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会在史诗意义上刻画中华民族历

6、史变迁的足迹、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梦想,把社会生活中具有新思想新追求、臻于新品格新境界的时代英雄化为文化艺术殿堂里不朽的艺术形象,以此丰盈中华文化宝库并持久地滋养民族的心灵和魂魄,铸造出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必不负这个时代。(摘编自2017年6月16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的文艺作品,才是史诗,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B.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史诗性文艺作品出现,它们都是由作家完成的。C. 当代能够产生创作出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的作家艺术家,作者对此充满信心。D. 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但能

7、否让追求变为现实则需要多个条件。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紧紧围绕“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B. 在第二段分析说理时,使用屈原、杜甫等人的名句属于引证法,具有极强说服力。C. 在使用例证法时,作者的举例一是典型,二是连举,连举使分析论证更充分。D. 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阐述了铸造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作用颇多,如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火光等。B. 史诗品格因民族、时代不同而不同,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与西方国家的迥然不同。C. 史诗的重要

8、性在于其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正是一个史诗般的时代。【答案】1. C 2. B 3. C【解析】【分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以偏概全,错在“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的文艺作品,才是史诗,。”原文“史诗则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

9、火光。”所以“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是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的部分特征,但仅具有这些特点还不能成为史诗。B项,说法片面,错在“它们都是由作家完成的”。因为写下史诗性文艺作品的不光有作家,还有艺术家,比如音乐家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文艺作品。D项,能否让追求变为现实则需要多个条件,文本中没有谈到,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答题时注意中心论点是什么,概括每一段的内容。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

10、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论证犯法判错,错在“使用屈原、杜甫等人的名句属于引证法”,选文中没有使用引证法,第2段用屈原等人的名句是举例,不是引用论证。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张冠李戴,错在“史诗的重要性在于其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原文最后一段是说“文艺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也就是说,未到达史诗标准的文艺作品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史诗的重要性体现在其“闪耀着引导国民精

11、神的前途的灯火,烛照不同时空的人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

12、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

13、用时间,充实生活。其实,想想那些名人大家,只懂得一招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比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马克思一生酷爱数学,歌德写颜色论,孔子更是多才多艺,冯骥才从篮球到写作到绘画到风俗文化研究等等,他们都是“斜杠青年”。(摘编自法制晚报)材料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斜杠后面连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多重身份,也凸显时代的宽容与进步。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一部分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的青年主动淬炼自己,掌握多项技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而现代人的就业观、择业观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社

14、会对于这种多元职业选择秉持一种开放、认可的态度,使得“斜杠青年”层出不穷。由此可见,“斜杠青年”背后是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强大背景。(摘编自“南通网”)材料三:调查显示对于“斜杠青年”的优势,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52.0%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46.3%的受访青年认为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其他的优势还有: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45.5%);兴趣专业化,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33.7%)以及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24.8%)等。与此同时45.5%的受访青年指出“斜杠青年”往往每份工作都是“半吊子”,没有一项突出的技能

15、,40.1%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会增加职业规划的迷茫感:40.0%的受访青年觉得“斜杠青年”的工作缺乏保障。此外还有:要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浪费时间和精力(39.8%);收入不稳定(27.9%)以及投入到每项工作的时间少,影响工作质量(27.5%)等。(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材料四:就营造适合斜杠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而言,目前也还有一些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需要突破。一方面,一些社会职业偏见仍未完全消除,比如不乏有人将斜杠青年视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表;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对兼职依然有着明确的“禁令”,或是兼职模式所对应的劳动关系和法律,仍不成熟。这无形中抬高了做斜杠青年的成本。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催生越来越多元化的人和生活方式,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这是在乐见斜杠青年群体壮大的同时,必须正视的现实。(摘编自华西都市报)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斜杠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斜杠青年”具有多种职业、多重身份,他们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充满活力与朝气,勇于挑战,掌握着多项技能。B. “斜杠青年”的出现与民众就业观、择业观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多重职业选择的态度不无关系。C. “斜杠青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高效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