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思想概说米歇尔·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医学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受到很多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又很难归纳到哪个确定的学派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既力图发现被传统掩盖的结构本身又有破坏结构的特点因此他既是法国60年代的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伟大先驱准确的说,福柯实际是法国当代思想界一大异类,他的思想无法归类于20世纪法国三大思想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任何一类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s)对他有一个经典评论:“……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福柯的思想虽然非常复杂,但是其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就是借助尼采主义揭示、批判、打破和逃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禁锢1983年,福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简单地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当然福柯并不仅仅局限于尼采主义他思想的丰富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主要吸收了尼采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造反精神和求索精神,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边界”研究,例如“疯癫”、“性”等领域。
他的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其中的考古学、系谱学的方法论,他的话语实践分析和权力——知识理论,他对许多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等,对西方甚至全世界的学术研究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疯癫 《疯癫与文明》是福柯基于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在这部著作中全面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今天”,造型艺术、文学和哲学中所体现的疯癫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它的独特性就在于,之前从没有过对于疯癫这种现象的客观性论述,它处在被根本排斥的地位福柯本人对《疯癫史》作了一个内容提要:“在蛮荒状态下不可能发现疯癫,疯癫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它不会存在于分离出它的感受形式之外因此,我们可以说,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疯癫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或日常现象出现在社会领域中;17世纪,由于禁闭,疯癫经历了一个沉默和被排斥的时期它丧失了在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时代曾经具有的展现和揭示的功能(例如,麦克白夫人在变疯时开始说出真理)它变得虚假可笑了最后,20世纪给疯癫套上颈圈,把它归为自然现象,系于这个世界的真理这种实证主义的粗暴占有所导致的,一方面是精神病学向疯人显示的居高临下的博爱,另一方面是从奈瓦尔(法国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诗人、作家)到阿尔托(法国戏剧理论家、演员、诗人,法国反戏剧理论创始人)的诗作中所能发现的抗议激情。
这种抗议是使疯癫体验恢复被禁闭所摧毁的深刻有力的启示意义的努力这个概括既告诉我们疯癫变成精神病的一个过程,又揭示了历史的吊诡(表面不合逻辑但是实际存在的现象,不可思议)性质历史的不合逻辑性)福柯将理性与疯癫的关系作为疯癫史的分析线索他认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疾病,而是一种知识建构、文化建构:“理性——疯癫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维度这部疯癫史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刘北成将它们比作三幕戏剧,序幕是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冲突的展开是古典时期(17——19世纪);现代看到的是暴风雨洗刷过的世界在古希腊时期,疯癫张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苏格拉底式理性者的“明智”而从中世纪开始,疯癫已经开始处于边缘地位,欧洲大多数城市都有专门的疯人拘留所,社会排斥疯人,也排斥附着在疯人身上的社会意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疯人突然成为被关注的文化意象福柯在造型艺术和文学中分辨出两种体验,这预示着西方疯癫体验未来的重大分裂一方面,在绘画艺术中,疯癫是一种揭示人类狂野天性和世界隐秘真谛的意象;另一方面,文学和哲学领域中,疯癫是与人的各种弱点、梦幻和错觉相联系的意象这两种意象表明了两种体验的分裂,一种是深刻的悲剧性的疯癫体验,一种是背理性批判所驯服的日常疯癫体验。
福柯指出,文艺复兴虽然驯化了疯癫的暴烈性质,但是疯癫仍能自由存在,并参与对理性的评估和真理的探索但到了古典时期,冲突骤起17世纪创造了禁闭的制度,疯人成为被禁闭起来的非理性之外的存在,他们被看做是与被禁闭的贵族和知识分子等人的非理性不同的兽性的状态这时的理性与疯癫的对立达到了顶点原因就在于当时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古典理性主义带有独断、绝对的性质不是光明就是黑暗到了18世纪下半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疯人形象重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你知道,我既无知又疯狂,既傲慢又懒惰于是非理性以一种语言、一种本能的欲望重新出现法国大革命之后,《人权宣言》的公布虽然宣告禁闭时代的结束,但是疯人被排除在外,成为在社会整合时被抛弃的人群福柯对疯癫的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人文科学史的研究我的计划不是写一部精神病科学的发展史,而是写一部精神病科学发展的社会、道德与意象背景的历史他在法文版前言中也明确指出:疯癫研究是“一项关于俘获疯癫并使其万劫不复的历史整体——观念、制度、治安和司法措施、科学概念——的结构研究”他要研究是什么样的观念、制度、治安和司法措施、科学概念的整体综合运作,使本来属于历史整体结构的一部分的疯癫,逐渐被排斥于历史整体之外,成为沉默的“他者”。
福柯认为,疯癫成为一种被现代文化和医学断然分离出来的他者的历程,正反映了西方文化历史的性质和发展特点疯癫之所以成为疯癫,是另一种疯癫——理性疯癫的结果,疯癫的历史其实是理性疯狂压迫疯癫的历史疯癫与艺术的关系)福柯最后考察了作为非理性的的疯癫的现代命运和意义在他看来,现代世界的艺术作品中,疯癫与艺术已经融合为一体例如梵高、尼采、萨德等人的作品,将死亡与虚空等主题融入其中,既揭示了自身的悲剧体验,也体现了现代世界的矛盾与痛苦这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反抗,质疑着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考古学:《疯癫史》开创了福柯独特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是福柯的方法论的隐喻它并不是人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考古学,而是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他通过研究被历史规律和理性所压制的处于边缘的文化现象,以颠覆所谓的历史的总体性、规律性真理,还历史以偶然的、断裂的、被深层结构制约的真实面貌这项工作所用的资料是话语——它作为历史的沉积,被封存在“文化档案”之中,考古学就是研究这些档案,是对一系列学科中构成一种文化档案的断续性的考察福柯的考古学有意识的避开了现象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其分析对象亦以构成一个学科有关话语的一系列文本,替代了对作者、语言代码、读者,乃至个别文本的分析。
考古学作为福柯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不仅被运用于疯癫史的研究中,还被运用在福柯的话语理论中二:话语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提到,话语构成或话语实践受制于“一组匿名的历史规则”,这些规则“在某一时期的时空中通常是确定的,而且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地理和语言领域来说,是陈述功能运作的条件”他认为,在个别话语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规则来界定这个领域的相应对象,从而建构起基本概念,形成理论构架这一话语组构中的规则组合,就形成话语的组构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在《词与物》(1966)中,福柯把这种规则系统称为“知识型”,在《知识考古学》中更名为“历史前提”或“档案”许多研究者指出,知识型与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型”类似它们都是科学没有意识到的,但都是科学话语的组成部分,而且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话语但是,库恩的范型属于科学的理论层面,而知识型属于更深层次的经验层面,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代码”在福柯看来,西方自16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知识型,分别是文艺复兴知识型、古典时期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当代知识型文艺复兴知识型以相似性作为建构西方文化的基本模式到17世纪,相似性知识型被再现知识型所取代,符号不再是世界的形式,而是对其他符号的“再现”。
到现代,“人”占据了知识型的中心这个时期历史的连续性取代上两个时期的同时性秩序,人的生产、生命、语言是知识的基本形式当代知识型的核心是“无意识结构”也就是说,作为现代知识型的支点的“人”,既是知识主体又是知识对象的“人”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无意识结构如果说前者导致“人的诞生”,那么当代知识型则是“人的死亡”这四种知识型之间不是连续性的,在这四种知识型的断裂处有三个代表形象:首先是堂吉诃德这个疯人形象,他是“一个异化于相似性的人”他的全部游历都是寻找相似性,但是处处碰壁站在古典知识型和现代知识型之间的是萨德萨德的《朱斯蒂娜》《朱莉埃特》以“再现”人的邪恶本能欲望冲破古典知识型再现的界限新的转折点是由尼采宣告的,与其说他宣告了上帝的死亡,不如说他宣告了杀死上帝的“人”的死亡于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知识型转变为以无意识结构为核心的当代知识型知识型既然制约话语构成,同时也会制约着话语的解释系统福柯在1964年的论文《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中分析了这三位大师的现代解释方法首先他概述了西方解释方法的历史他认为,从古希腊到当代的解释,贯穿着一个基本因素,即总在怀疑语言背后有一个实体,语言掩盖着“更深层”的意义。
因此,为了挖掘出这一“深层意义”,就需要解释他指出,每一时期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的解释系统文艺复兴时期的解释系统是基于相似性原理,古典时期,再现系统取代了基于相似性的解释系统现代世界不解释世界,而是解释人这些解释系统都是寻找本体、寻找中心的解释系统它们从古希腊以来不断地受到思想的冲击第一次是哥白尼,第二次是达尔文,第三次“去中心”的打击则来自马克思的《资本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以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和《道德的系谱》福柯认为,这三位“怀疑大师”开辟了以一种新的解释符号的方式,否定所谓“深层意义”和“真理”的现代解释学它有四个特点首先,它深刻地改变了“符号的分布空间”之前的解释学始终认为,在表层符号的下面还蕴含着深层意义他们发现,这种深层意义不过是毫无内涵的表层的折皱,不过是把日常权力冲突神秘化尼采发现,善恶观念不过是掩盖统治集团的私利和弱者的不满与虚伪的面具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不过是对日常金钱价值的掩饰弗洛伊德发现,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所谓的症状不过是半遮半掩的心理层面第二个特点是,解释是无止境的解释越深入,就越接近于绝对的危险区最终有可能以疯癫或死亡告终第三个特点是,解释是无限的。
因为符号不是消极地等待解释,它们本身就是对其他符号的解释最后一个特点,解释变成无限的自我解释现在解释学关心的不再是“解释成什么”,而是关心“谁在解释”,比如说“我在解释”,那么“我”就必须再解释“我”为什么这样解释,实际变成了解释“我”福柯话语理论另一个构成部分是关于作者的理论在他看来,人实际上是受话语支配的福柯认为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即话语实践的角度考虑“作者”问题他否定“作者是自由的创造主体”的观念,而把作者看做是话语的功能福柯阐述了作者作为一种话语的功能的四个特征首先,它是包围、决定和表现话语领域的那些法律和制度体系的产物比如说一个人起草了一份文件,这个文件的文本话语处于法律、制度之内,所以他并不意识为作者而当话语冒犯法律、制度的时候,需要寻找作者,这时“作者”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目前之所以作者身份如此被重视,是因为所有权和版权规则体系确立之后,作者作为文本所有者被重视其次,“作者——功能”并不是在所有的话语、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文化中恒定不变的古代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史诗等,并没有考虑谁是作者例如古希腊神话,一千零一夜,甚至包括中国的诗经等中世纪,科学文本必须确定作者才能视为真理到17、18世纪,文学话语必须有作者的名字才被接受,因为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作者、写作时间、地点及环境等信息。
相反,科学文本无需提及作者,只要发明者的名字保留下来即可第三,“作者——功能”与特定文本的联系是通过各种严格而复杂的程序建立起来的,即通过确定作者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