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689845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 黄光欣 关键词 发展现 发展模式 历史互动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形成了三代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观。(见表1) 发展观一方面引导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蕴涵在发展模式之中。因此,一个国家发展 观的形成与演变,与这个国家发展模式的演变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思考的产物,也是对建国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发展观扬弃的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发展模式与发展观的互动,对中国发展观演变过程进行历史的考察,以探寻中国发展观演变的特点、规律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演变情况一览表时间发展观的

2、基本内容19491978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19791994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1995至今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 (1)第一代发展观: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19491978年) 特定的历史背景 基本历史特征 形成和演化大致经历了两大时期 第一代发展观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中国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借鉴了苏联的发展观;其次, 当时形成的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发展战略。(根本性的影响);第三,当时的“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中对中国的发展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代发展观基本历史特征: 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实现工业化,虽然在1964年提 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3、,但是,工业化是最为突出的目标;在发展标准上,强调工农业总产值规模,特别是强调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的提高;在发展途径上,强调经济增长优先,实际上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在发展重点上,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强调外延式与粗放式发展方式;在发展型式上,强调通过资本的积累来寻求发展的源泉;在区域发展模式上,强调地区间均衡发展;在发展动力上,强调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在发展态势上,强调赶超西方先进国家;在发展层面上,侧重强调经济层面的发展。 第一代发展观的形成和演化大致经历了两大时期: 19491955年是酝酿和形成时期。1949年9月,共同纲领提出,在

4、经济发展上要“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1。工业化开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第一代发展观开始萌发。1952年8月,中财委提出的“一五”计划的轮廓草案中提出,“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开始被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一五”计划集中体现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基本理念,中国的第一代发展观初步形成。195619798年是实施和发展的时期。首先,第一代发展观进一步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其次,进一步强调生产关系方面的制度变革促进发展的动力作用。第三,进一步强调区域平衡发展。第四,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一度被

5、置于发展的优先位置。中共中央针对美国对越南的军事行动作出了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要进行备战,要搞三线工业基地建设。此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始终处于优先位置。 小结 第一代发展观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是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 第一代发展观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发展观,顺应了中国发展初期阶段通过工业化奠定发展初步基础的要求,其中一些方面,例如强调工业化、强调重工业的理念是合理的。但是,总起来看,这一发展观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框架内形成的,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一系列误解的基础上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因此,在实践中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6、上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严重脱节,出现了类似于当时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 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些问题已经发展到极端,传统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也标志着这些问题在这一发展观的框架内难以解决。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国民经济调整的实施,客观上需要对这一发展观进行历史的扬弃,构建新的发展观。第二代发展观: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19791994年) 特定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赋予第二代发展观诸多特征 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二代发展观的形成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从政治上看,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经济发展没有受到政治局面变化

7、的冲击;其次,从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看,开始从主观主义走向尊重经济规律;第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处在“双轨制”的体制环境中;第四,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和平与发展是这一时期世界的主题;第五,这一时期是中国领导人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的时期,发展观的发展受到理论创新成果的支持。 上述特定的历史背景赋予的诸多特征: 与第一代发展观相对应,第二代发展观也具有十个基本特点:在发展目标上,开始超越单纯的工业化,而强调现代化;在发展标准上,开始超越单纯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强调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内涵更为深刻全面的发展指标;在发展途径上,超越增长优先的理念,开始强调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统一

8、起来;在发展重点上,超越单纯的重工业,将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内的整个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在发展方式上,超越片面的外延式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和集约式的转变;从发展型式上,超越积累优先的发展战略,推进积累与消费并举的发展型式;在区域发展上,超越单纯的均衡发展,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发展动力上,超越单纯的生产关系革命的误区,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在发展态势上,继续保持赶超的姿态;在发展层面上,超越经济发展的层面,开始强调兼顾社会的发展。 第二代发展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19781981年是第二代发展观酝酿和初步形成的阶段。 19821988年是第二代发展观

9、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阶段。第二代发展观发展的基本层 是逐渐形成了分步实现现代化、以改革和开放促进发展的思想。19891994年是第二代发展观在曲折中走向成熟和定型的阶段。第二代发展观不仅在 理论上全面定型,而且在实践上开始全面实施。 小结 1979年以来,中国形成的第二代发展观,即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是对第一代发展观的扬弃。一方面,鉴于第一代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而相对忽视经济发展,第二代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试图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统一起来;另一方面,第一代发展观中一些消极层面的扬弃是十分困难的,第二代发展观继承了第一代发展观的一些要素,但同时它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出现了新的问题,即虽然开

10、始强调经济发展,但是相应忽视了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生态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层面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总之,中国形成的第二代发展观仍然有许多问题,必须对原有发展观进行进一步的扬弃和发展。于是,便有了第三代发展观的出现。第三代发展观: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1995年以来) 第三代发展观历史背景 第三代发展观的集中表述 第三代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观念理论体系 第三代发展观的突出特点 第三代发展观的逐渐形成 第三代发展历史背景: 首先,从国内来看,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发展观和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即从原有的“双轨制”体制环境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其次,

11、从国际上看,整个世界的发展观都开始出现重大转向,即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观转向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全面发展观;第三,从中国的发展态势来看, “和平发展”方针的提出,也推动着发展观的快速转型。 第三代发展观的集中表述:(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五个统筹”。这一表述和“五个统筹”的提出标志着第三代发展观的正式形成。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观的概念。 第三代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观念理论体系: 第三代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观念理论体系,其

12、核心是强调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下述四个层面: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以前的发展观强调以物、以经济为本,以增长为本,而新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即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二是发展优先的发展主体观,即将发展而不是增长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三是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观,即通过“五个统筹”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发展;四是内源发展的发展动力观,即强调通过调动民众和企业的参与性,形成整个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前述两代发展观相比,第三代发展观具有突出的特点: 在发展目标上,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发展标准上,将考

13、虑资源、环境约束因素在内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在发展途径上,将发展置于优先于增长的位置;在发展重点上,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作为发展的重点和立足点;在发展方式上,将内涵式与集约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发展型式上,继续强调积累和消费并举;在区域发展上,强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动力上,强调通过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态势上,采取“和平发展”的姿态;在发展层面上,不仅强调经济发展,更强调社会、人、生态的发展以及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 第三代发展观也是逐渐形成的:具体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萌芽和酝酿的阶段,从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到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 形成与提出的阶段,从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实施和发展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发展观以来,党和政府开始实施新发展观。 小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原有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具体表现为发展的不协调性、不公平性、不可持续性。这种状况表明,必须对原有发展观进行进一步的扬弃和发展。第三代发展观需要继续的成熟与完善。 首先,三代发展观虽然在有关发展的具体层面上有重大区别,但是贯穿一个深层次的共同点,即发展的指向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