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病-中医内科学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4610590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癌病-中医内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癌病-中医内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癌病-中医内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癌病-中医内科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癌病-中医内科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癌病-中医内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癌病-中医内科学(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癌 病,一、定义,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二、病名源流,殷墟甲骨文已有“瘤”的记载。说文解字“瘤,肿也,从病,留声。”圣济总录“瘤之为义,留滞不去也。” “癌”安首见于卫济宝书(宋东轩居士),为痈疽五发之一。 中医的积聚之病也与癌或瘤有关。,三、范围,本节着重介绍脑瘤、肺癌、大肠癌、肾癌和膀胱癌。,四、病因病机,六淫邪毒。 七情怫郁。 饮食失调。 宿有旧疾。 久病伤正,年老体衰。,肿 块,增大较快,日渐消瘦,有形邪气积聚,邪气增积,正气耗伤,毒,淤

2、毒,邪毒,环境污染 金匮阴阳毒 热毒,发病:起病潜隐。 基本病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 病位:不同的癌瘤有其具体不同的病位。如脑瘤病位有脑,肺癌病位在肺,大肠癌病位在肠,肾癌及膀胱癌病位在肾与膀胱。但由于肝与气滞相关,脾与痰浊有关,脾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机体生、长、衰老均与之密切相关,因此癌病的病位又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与气血亏虚、阴阳两虚有关。 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有关。 一般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以标实为主要表现。中晚期则因癌瘤耗伤机体气血津液,表现出本虚

3、之证。 但不同的癌病病机各有特点:脑瘤病有髓海,因此本虚为肝肾亏虚,而标实则以痰湿、瘀血、风毒为主;肺主气,属燥金,肺癌本虚以气虚与阴虚为主,而标实可见瘀血与痰浊及肺气郁痹;大肠、肾、膀胱等脏腑病位在下焦,本虚则见脾肾双亏、肝肾不足,标实以湿热、瘀毒多见。,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分清各种癌病的脏腑定位。 2.辨明标实的性质:痰结、湿聚、气滞、血瘀、热毒,更多的是相互兼夹。 3.分清标实虚实的主次。 4.辨脏腑阴阳,分清受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 5.辨清病程的阶段:早、中、晚期。,【治疗原则】 癌病特点: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基本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早期正虚不显,可先攻邪;

4、中期正伤显露,邪结愈显,则当攻补兼施;晚期正气大伤,则应扶正培本以抗邪,即以补为主。 扶正之法不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但需结合病变脏腑的特点进行;祛邪则应根据气滞、湿聚、痰结、血瘀、热毒之不同而用理气、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脑瘤,颅内肿瘤的简称。是生长于颅腔内的新生物。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运动与感觉障碍、人格障碍等。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为多。 起病:缓慢或潜隐。,【诊断依据】 1.颅内高压表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 2.局灶损害征:运动障碍(偏瘫或单瘫)与感觉障碍,共济运动失调,精神症状如人格改变、进行性痴呆,癫痫发作尤其是成人的杰

5、克逊发作或单纯部分性发作。 3.逐渐进展性病程。,【病证鉴别】 1.与脑血管病鉴别:发病年龄,既往病史特点(血管病变危险因素),起病特点,病程特点,辅助检查(CT、MRI)。 2.与癫痫鉴别:脑瘤可有继发性癫痫发作,但常伴颅内高压症状与局灶损害征(精神症状、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既往病史与首发年龄特点,辅助检查(尤其是MRI)有重要帮助。 【相关检查】 CT、MRI(更多选用)的平扫与增强扫描。 【分证论治】,痰瘀阻窍证,风毒上扰证,阴虚风动证,肺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性别:以往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逐渐缩小。 不良生活史:主要与吸烟关系较大。 主要

6、临床表现:早期为不被人注意的咳嗽。干咳无痰或为刺激性咳嗽,可有痰中带血。,中西医学共同的疾病名称。 西医分类: 组织学分类有鳞形细胞癌(包括梭形细胞癌)、腺癌(管状腺、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癌、肺泡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类癌(肺内分泌肿瘤)、支气管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等。 按发生部位分类有中央型、周围型与弥漫型。中央型(段以上支气管,位于肺门附近)约占3/4(鳞癌与未分化小细胞癌多见);周围型(段支气管及其以下分支)约占30%(腺癌多见)。,【诊断依据】 1. 近期发生的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数周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胸痛、气急、

7、发热,或伴有消瘦、疲乏等。 2. 多发生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吸烟时间愈长,量愈大,开始吸烟的年龄愈小,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愈高。每日吸烟30支,相当于每日作1次胸透)。 【警惕诊断】 年龄40岁以上的吸烟男性,有下列症状时警惕肺癌的可能: 1. 刺激性咳嗽23周,治疗无效或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性质改变者。,2. 持续痰中带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3. 单侧局限性哮鸣音,不因咳嗽而改变者。 4. 反复同一部位的肺炎,特别是段性肺炎。 5. 原因不明的肺脓肿,无毒性症状,无大量脓痰,无异物吸入史,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者。 6. 原因不明的四肢关节疼痛及杵状指(趾):关节疼痛是

8、肥大性骨关节病,以长骨末端疼痛、骨膜增生、新骨形成,关节肿胀疼痛为特点,但不出现关节畸形或强直。常与杵状指(趾)伴发,多见于鳞癌。杵状指(趾)发展快,有疼痛及甲床周围环绕红晕。 7. X线上局限性肺气肿,段、叶肺不张,孤立性圆形病灶和单侧性肺阴影增深、增大者。 8. 肺结核与肺癌混见的临床警惕。,【病证鉴别】 1肺癌与肺痨:症状(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消瘦)可相同。鉴别主要借助辅助检查如影象、痰结核菌、脱落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 2肺癌与肺痈:都有发热咳嗽与咯痰的症状表现。起病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不同,上述辅助检查是鉴别手段。 3肺癌与肺胀:起病与病史特点不同,影像与病理学检查可以鉴别。

9、【相关检查】 上述检查项目。 【分证论治】,瘀阻肺络证,痰湿蕴肺证,痰气壅实者可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三子养亲汤。 痰郁化热则加海蛤壳、鱼腥草、金荞麦根、黄芩、栀子。 痰阻血瘀者加用活血化瘀药。 脾虚不运者合用四君子汤。,阴虚毒热证,气阴两虚证,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目前总的治愈率为10%左右,原因在于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程度高,80%的肺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 目前认为最佳治疗应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及中药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术切除迄今被视为主要的和疗效较好的一种。手术后5年生存率平均只有30%左右,很多患者死于远处转移,合并使用化疗或能减少转移的机会,肺癌手术前后中

10、医中药的扶正祛邪治疗更是重要的一环。要掌握手术指征(期以前且无绝对禁忌症)与手术禁忌症(小细胞癌与已转移者)。,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主要临床表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等。 中医有关病名有:肠积、积聚、肠覃、肠风、脏毒、下痢、锁肛痔。,【诊断依据】 凡30岁以上的病员有下列症状时需高度重视: 1. 近期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经一般治疗症状不缓解。 2. 无明显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 3. 粪便带脓血、黏液或血便,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等病史。 4. 结肠部位出现肿块。 5. 原因不明的贫血或

11、体重减轻。,【病证鉴别】 1. 大肠癌与痢疾:相同的症状如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不同的起病特点、病程、症状特点,辅助检查(血象、大便细菌培养、大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结肠内窥镜检等)是鉴别的主要手段。 2. 大肠癌与痔疾:相同症状如大便带血、肛门坠胀或异物感。症状具体特点不同:痔疾不伴有全身症状,大便下血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多因劳累、过食辛辣等诱发加重。直肠指诊与直肠镜检有助鉴别。 【相关检查】 直肠指诊、结肠镜检、X线影像、癌症标志物。 【分证论治】,湿热郁毒证,瘀毒内阻证,脾肾双亏证,肝肾阴虚证,肾癌、膀胱癌,肾癌与膀胱癌均为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男性多于女性。 肾癌多发4060岁

12、年龄,以血尿、腰痛、肿块、消瘦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膀胱癌多发5070岁年龄,以血尿、尿频急痛、排尿困难、发热消瘦、恶病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肾癌早期常无症状,晚期部分病员可有典型的“血尿、腰部疼痛、上腹或腰部肿志”等三联症。 膀胱癌典型临床表现为血尿、尿急、尿频、尿痛,或持续性尿意感。,【病证鉴别】 1. 肾癌与多囊肾:多囊肾常有腰、腹部疼痛,血尿或蛋白尿,出现肾功能障碍和高血压的病人较多,往往合并其它多囊脏器。B超、CT、MRI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 肾癌、膀胱癌与泌尿系结石:症状多类似,诊断需借助辅助检查。 3. 肾癌、膀胱癌与肾及膀胱结核:辅助检查包括尿沉渣查抗酸杆菌,抗痨治疗对结核有效。 【相关检查】 尿液常规检查与脱落细胞病理检查、B超与影像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分证论治】,湿热蕴毒证,瘀血内阻证,脾肾两虚证,阴虚内热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