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离骚导学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429862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1离骚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2.1离骚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2.1离骚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2.1离骚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2.1离骚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1离骚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1离骚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 语文 编写人:陶磊 审稿人:李淑敏离骚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节奏。2、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二、预习内容1、关于屈原屈原(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

2、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9 篇)、招魂,凡 23 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 172

3、 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

4、”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

5、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

6、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关于“楚辞”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

7、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西汉刘向将部分“楚辞”体的作品编辑成书,名“楚辞”。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3、关于离骚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

8、“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对屈原所说的“美政”,如果冷静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诗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尧舜”之治,实际是儒家虚构的产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

9、,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般原则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际统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行。而屈原却始终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国,并以此照出楚国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国君臣的昏庸和贪鄙。当认识到“美政”不可能实现时,他宁可怀抱这理想而死,我们决没有理由指责屈原“偏激”,指责他的理想“不切实际”。因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平庸苟生的伟大精神。 如果说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多,那么他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孤立的处境中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却与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屈原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却是肮脏的“谗言

10、”。这意味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对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诗人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拥有美好的品格。一部离骚中,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辉煌奇幻的场面,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当诗人意识到他和自己所属的群体楚国贵族集团完全处于对立状态时,不仅没有恐惧感,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4、本文结构分析在此节选部分的文段中,由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即楚王)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至“字余曰灵均”,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身世的美好和崇高。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

11、,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正月寅日),被赐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文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来吾道夫先路”部分,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良好的体态,并能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诗人自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并在感叹时光易逝中劝谏楚怀王“抚壮”“弃秽”“改乎此度”,而“乘骐骥以驰骋”。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

12、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二、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三、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四、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

13、全文。五、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走进新课: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 ,骚 即楚辞中的离骚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诗经 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 278 年农历的 5 月 5 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

14、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纪念对联)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 “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3、课前思考(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2) 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二) 课内研讨(1)你知道中国“三皇五帝”具体指哪几位吗?(2)屈原自叙自己的家世、生日

15、、名字,有何意图?(3)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4)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 “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 ,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 ,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5)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

16、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他的一生是和腐朽的贵族集团斗争的一生。斗争中,他决不妥协,决不投降,最后至于自杀。但他坚决地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然他未能达到发展和拯救楚国的目的,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是可贵的,在人民的精神中得到了永生。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 (三)合作交流:问题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四)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课后练习与提高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红色字注音:苗裔 孟陬 庚寅 览揆 肇始 辟芷 宿莽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