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4223154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年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9高二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历史人物伊尹的记录记述出处“出处【桀】十五年,商侯履(汤)迁于亳。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二十年,伊尹归于商,”竹书纪年“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孟子告子下“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韩非子难言“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毫。”史记殷本纪 史记殷本纪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伊尹曾是夏继商汤时期的重臣B. 伊尹与商汤齐名C. 伊尹生于夏桀卒于商汤时期D. 伊尹一生身经夏商两朝【答案】D【解析】【

2、详解】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可知,相关史书都记载了伊尹经历了夏商两朝,D选项符合题意。韩非子难言里未体现伊尹是夏朝重臣,A选项排除。史记殷本纪未体现伊尹与商汤齐名,B选项排除。史籍中未体现伊尹生于夏桀卒于商汤时期,C选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能力,关于四则史料的分析需要找准共同点,不同点进行找出反例进行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相关史书都记载了伊尹经历了夏商两朝。2.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答案】B【解析】依

3、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形成了士人参政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A项错在“彻底”,故错误;士人参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秦朝的郡县制开启了官僚政治的先河,故D项错误。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

4、,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

5、方战祸较少学科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4.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A. 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B. 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C. 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D. 是官僚

6、间权力斗争的产物【答案】B【解析】【详解】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答案】B【

7、解析】根据材料中“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传承不已”“历史价值”“现时价值”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表达的是百家争鸣影响到了历代和现在,即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秦代曾以法家思想为官方思想,所以A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6.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刺史

8、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正确;建立监察区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7.北宋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午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其目的在于A. 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B. 使通判绝对服从中央C. 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

9、督D. 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通判与中央的关系,排除B;根据“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可以推断出其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C正确;设通判监察知州,排除D。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通判8.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A. 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

10、争激烈B. 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 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可知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公司之间竞争的有效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只保留广州作为开放港口的情景,没有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广州十三行的地位,没有强调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9.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

11、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A. 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B. 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C. 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D. 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湖北进行洋务建设本意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发展军事企业是为了抵御侵略和镇压人民,故“第一号罪臣”绝非客观评价,排除A;材料中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发展军事工业铸造的武器成为推翻清朝的武器,排除B;清王朝腐败无能,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革命派拿起何种武器造反是偶然现象,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排除C;清朝遗老和张之洞都属于地主阶级立

12、场,排除D。10.辛亥革命后,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革命史以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实现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抱负。这说明当时的报刊A. 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B. 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和理念为宗旨C. 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 把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职贵所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可知此时的报刊关注时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项;此时是辛亥革命以后,宣传革命思想为宗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的

13、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和革命史,而不是致力于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更不是在批评和监督政府,故排除CD项。11.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A.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B. 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C. 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D. 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和“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以戏曲容易被民众接受的特点,进行启蒙教化,应对“国势危急”的形势即以求救亡图存。故

14、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体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的主张是为了“适应革命思潮”,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排除D项。12.中国某领导人在1957年初指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的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计划的办法,应及时纠正,并且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使个体经营成为国家、集体经营的补充,使自由生产成为计划生产的补充,使自由市场成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这位领导人认为A. 单一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当时生产力实际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并没有全部完成C. 中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D. 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答案】A【解析】从材料

15、可知,这位领导人认为单纯的统一计划的方式应及时纠正,承认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即他认为单一生产关系不适应我国当时生产力实际,A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该领导人认为个体和市场作为补充存在是合理的,B项与材料无关。该领导人只是认为个体和市场是补充,并不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C错误。D项的“必须”过于绝对,排除。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材料中强调市场作为补充存在的必要性,而不是强调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并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13.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A.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B. 造成了军阀割据局面C. 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当时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属于民主政治,A错误;军阀割据是20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