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3695770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模式之三位一体(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综述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到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提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断趋于完善,实施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历程和特点(一)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背景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联,作为干部人事制度重要内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2、,也不例外。经济体制改革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干部人事制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可以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就没有与此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始逐步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

3、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邓小平理论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 “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含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强调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关键是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劫、轮换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 (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这些要求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革集中统一管

4、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现状,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对改革提出了现实要求。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基础是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干部制度,建国后又借鉴了前苏联干部管理体制的一些做法。应该说,这一制度发挥了较好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主要是:“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这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

5、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思想观念的更新为改革创造了舆论氛围。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锅饭”、“官木位”、“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暗箱操作”等旧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的观念,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提出了干部“四化”方针;建立了退休制度,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尝试打破干

6、部任用上的单一委任制模式,实行委任、选任、考任、聘任等多种形式;探索了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思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历程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历史进程来看,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调研准备阶段 (1984一1989年)。主要以研究、草拟法规为工作重点。为落实小平同志指示,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将干部的升迁、选拔、考核、奖惩等环节用法律规定下来。1984年11月,中央组织部和劳动人事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相关法规的研讨起草工作。1987年10月召

7、开的党的十三大做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1988年3月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运行阶段 (1989一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条例的精神,从1989年初开始,首先在国务院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试点。试点工作的实践进一步完善了条例的内容。推行实施阶段 (1993一1999年)。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之后

8、,国务院召开会议,对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争取用三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公务员制度,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同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发200378号)作为制度推进的依据。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自上而下积极做好推行工作。推行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采取了“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的方法,根据各项改革的难易程度和基础条件,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一年一个突破口,逐步达到目标。到1998年底,国家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到位,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中央和省、地 (市)、县、乡(镇)五级政府机关基本建立,公务员制度显示了蓬

9、勃的生命力。健全完善阶段 (1999一)。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为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为新世纪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2003年5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等。这些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方向。(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继承和发扬了党和国家

10、干部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同时也借鉴了外国公务员制度中一些有益的科学管理办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1、同西方的文官制度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特征: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而非政治中立;第二,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非超越党派;第三,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并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非仅强调个人能力;第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非特殊利益集团;第五,坚持统一管理,强调公务员是一个整体,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2、同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初步实现了分类管理;注重对个人权益的保障;在入口处,公开考试录用;在“楼梯口”处

11、,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在出口处,实行辞职辞退,加之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等方面都用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破除了人治管理,实现了人事法治。3、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在公务员制度中得到有效体现。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为机关人事管理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制度基础。首先,国家公务员制度坚持了我们党在干部人事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有效落实了广大社会群众和公务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务员制度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其次,考试录用制度的实行大大扩展了公务员制度的开放性和社会性,为保障广大公民参与国家行政管理提供了制度平台。第三,

12、条例规定,非因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的权利,参加培训的权利等等,从而真正便公务员制度落到了实处。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10年来的成就自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至今,己10年。这10年,正是我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新世纪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事人才工作实现较快发展的时期。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公务员制度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完整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公务员管理步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国家公务

13、员制度,就是通过制定法规,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其基本依据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条例共有18章88条,对公务员从进入国家机关到退休的各个管理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10年来,结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践,制定了与条例相配套的13个暂行规定、13个实施办法和一批政策规定、实施细则。内容涵盖公务员职位分类、考试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奖励、工资、辞职辞退、申诉控告、培训、出国培训、职务升降、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职位轮换 (轮岗)等方面。同时,各地根据实际,在条例的基本框架之下,又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作为法规体系的补

14、充。至此,我国已形成由总法规到单项法规再到实施细则,在立法层次上由高到低,覆盖中央和地方的,比较完整且有机联系的公务员制度法规体系。公务员法规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政府机关人事管理法规庞杂混乱、内容交错、层次不清,相互抵触等现象,公务员管理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二)内在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公务员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公务员管理的内在机制是否完善,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关系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和法治化目标能否落到实处。1、竞争激励机制运行良好。竞争激励是活力的源泉,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市

15、场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客观规律的体现。“凡进必考”的考录工作全面铺开。在“进口”处,坚持“凡进必考”,“统勺统配”的用人方式逐步成为历史。实行考试录用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帜。各地在考录实践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坚持公开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人们形象地把“五公开”称为“玻璃房子里的竞争”。中央国家机关从1994年以来,已先后组织了10次公务员录用考试,10年来,中央党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共录用2.3万多人。全国31个省、区、市均实行了公开招考,多数地方还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仅2000年到2002年底,全国地方就考试录用公务员43.9万人。考试录用制度的推行,开阔了机关选人视野,一大批素质好、年纪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机关补充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录用人员的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98%。胡锦涛同志曾批示:“考录工作体现人事制度改革成果,弘扬人事工作正气。”公务员考录制度,赢得了民心,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欢迎,是被全社会高度认可的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成功改革。考核制度得到有效实施。考核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方式,具有基础、导向、激励、监督的功能,在促进公务员勤政、廉政、务实、高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