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5137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知识积累文学常识 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久居建康(今南京)。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

2、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

3、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字词汇总踯躅:徘徊不前。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频烦:犹“频繁”,多次。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拟行路难(其四)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蜀相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

4、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理清结构拟行路难(其四)本诗直抒胸臆的词是叹、愁。第一层(1-4句):不当愁。命运天注定,不必怨叹、忧愁。第二层(5-6句):消愁。虽然不当愁,但还是挥之不去,饮酒、歌吟自我宽解。第三层(7-8句):更添愁。宽解不得,徘徊独伤心,郁结胸中不敢倾吐。蜀相杜甫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

5、中。唐肃宗昏庸颟,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但写祠堂,实际上也是写丞相。开头两句,就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

6、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三、四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是这两句中的关键字。诗人用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

7、形象更为饱满。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的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书愤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

8、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主题便会放射出异彩。陆游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他将近万首的诗篇里,大都贯穿着那种强烈的爱国的思想感情。书愤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诗的开头两句回忆

9、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一是诗人39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48岁(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10、。“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把握重点拟行路难(其四)1.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诗人在这四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3-4两句,可是却以1-2两句起兴。如果没有1-2两句的起兴,就没有3-4句来得浑然天成。如果没有我们的深入解读,就不可能品味出作者在短短两行字中蕴含的无限感慨。诗人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但他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就越是

11、显出这一现实的荒唐;他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他越是自我宽解,故作超脱之语,我们就越能感受到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地抗争。2.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理解。酒只能短暂地麻醉自己,却不能获得对问题的根本解决。鲍照为了疏解心中的愁闷去喝酒,结果却是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失意的文士,手托壶觞,脚步凌乱,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场景啊 ! 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写出了鲍照怨叹、忧愁的沉郁、深重之情。3.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心非木石

12、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式用得很精采。因为这表明,无论是1-4句的劝说命运天注定,还是之后的纵酒歌吟以自宽,都是鲍照在强压内心的情感。但是此句一出,如一声疾雷震霆,滚滚而来,彻底冲破了自我克制的堤防。它不是简单地说明一下“人心有感”,而是以反问的口气在大声疾呼,带着一股强烈的抗争意味。全诗的情感在这句达到了高潮。紧接着,一个陡然转折,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表现了诗人的情绪由极高至极低,跌宕起伏,给人以鲜明的对比。前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是那么慷慨义愤,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又那么无可奈何。我们知道,“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读到这戏剧性的对照,我们怎能不为诗人不幸的

13、命运而喟然长叹呢 ? 蜀相1.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的理解。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2.对于三、四两句,有不同的理解。清人仇兆鳌说:“写祠庙荒凉。”现在多数人也采用这一看法。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却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渲染春色之美杜甫这里说的碧草,也正是这个意

14、思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凉联系起来。而且,这样的理解也违背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因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草色莺声等一齐抹倒,来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如果理解为荒凉,就起不到这种反衬作用。”书愤(一)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那知世事艰:早年,我年轻的时候不知世事艰难,言外之意,那便是现在知道了事实艰难。这显然是一个直接的表达:对世事不满。陆游深刻感觉到,早年的理想抱负实现起来是如此步履维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原,被金兵占领的故土。北望,向北看。望着北宋沦丧的家国故土,有如山之气。气如山:这里的气理解成收复故土的豪

15、气、勇气比较贴切。(二)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楼船:一种高大的船,我们通过下句铁马可以知道,这应该是高大的战船。作者用精良的武器装备写出军容的整饬,有这样的装备,作为一个军人,自然会自信百倍、豪情万丈。夜雪:黑夜里的大雪。黑夜,给人紧张感觉,但这里的黑夜,不是给人压抑之感,反而因为雪的映照,显得有了些许光亮,显得肃杀万分,仿佛随时都会成为一个绝佳的战场。这样的夜晚,是一个渴望战斗的夜晚。铁马:身批铁甲的战马。马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武器,典型的强有力攻击性装备。再加上身披铁甲,那是多么雄壮,多么威武!我们可以想象,一对对的铁马排列在大散关下,你作为一名将士,心里是多么

16、有底,多么渴望纵马奔驰,驰骋沙场?秋风:不但有铁马,还迎着飒飒的秋风。战场上起了秋风,那不是悲秋的理由,而是令人神清气爽、胸胆开张的催化剂。此两联表现了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但是“世事艰”难,这种热情、豪气与勇气受到压制,所以郁愤满怀。(三)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陆游是一个有强烈自信的人。他自许为塞上长城,国家栋梁,认为自己可以投身疆场,报国杀敌,收复中原,南北统一。但是一个“空”字让他的信心破灭了。不仅如此,时光这把杀人刀把诗人的双鬓染白了。此联表现了诗人对收复中原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但是空有一身本事却得不到施展,且年老力衰,所以诗人悲愤满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