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418258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3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53可编程控制器)(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编程序控制器问世于1969年。是美国汽车制造工业激烈竞争的结果。更新汽车型号必然要求加工生产线改变。正是从汽车制造业开始了对传统继电器控制的挑战。1968年美国General Motors公司,要求制造商为其装配线提供一种新型的通用程序控制器,并提出10项招标指标。这就是著名的GM 10条。,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一、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 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等; 在扩展时,原

2、系统只需很小变更; 用户程序存贮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GM10条是可编程序控制器出现的直接原因:,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1969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成功地应用在GM公司的生产线上。这一时期它主要用于顺序控制,只能进行逻辑运算,故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70年代后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PLC从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扩展到数字控制及生产过程控制领域,真正成为一种电子计算机工业控制装置,故称为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

3、但由于PC容易和个人计算机 (Personal Computer)相混淆,故人们仍习惯地用PLC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缩写。,1985年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定义: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的电子系统,专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的原则设计”。,三、PLC与通用微处理机的区别,扫描工作机制是PLC与通用微处理机的基本区别。 在理论上,微机可以编程,形成PLC的多数功

4、能,然而通用微机不是专门为工业环境应用设计的; 微机与外部世界连接时需要专门的接口电路板,而PLC带有各种IO模块可供直接利用,且输入输出线可多至数百条; PLC具有多种诊断能力,模块式结构,易于维修; PLC可采用梯形图编程,编程语言直观简单,容易掌握; 虽然许多PLC能够接收模拟信号和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但是,当数学运算复杂时,PLC是无法与通用微机相竞争。,四、 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1、CPU的作用 诊断PLC电源、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及编制程序中的语法错误。 采集现场的状态或数据,并送人PLC的寄存器中。 逐条读取指令,完成各种运算和操作。 将处理结果送至输出端。 响应各种外部设备的工作

5、请求。,存储器 系统程序存储器:用以存放系统管理程序、监控程序及系统内部数据。PLC出厂前已将其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或PROM中,用户不能更改。 用户存储器:包括用户程序存储区及工作数据存储区。这类存储器一般由低功耗的CMOS-RAM构成,其中的存储内容可读出并更改。 注意: PLC产品手册中给出的“存储器类型”和“程序容量”是针对用户程序存储器而言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输入接口电路:采用光电耦合电路,将限位开关、手动开关、编码器等现场输入设备的控制信号转换成CPU所能接受和处理的数字信号。,PLC的输入接口电路(直流输入型),输出接口电路:采用光电耦合电路,将CPU处理过的信号转换成现场

6、需要的强电信号输出,以驱动接触器、电磁阀等外部设备的通断电。有三种类型:,继电器输出型,继电器输出型:为有触点输出方式,用于接通或断开开关频率较低的直流负载或交流负载回路。,(b) 晶闸管输出型,(c) 晶体管输出型 (NPN集电极开路),(d) 晶体管输出型 (PNP集电极开路),晶体管输出型:为无触点输出方式,用于接通或断开开关频率较高的直流电源负载。,晶闸管输出型:为无触点输出方式,用于接通或断开开关频率较高的交流电源负载。,电源 PLC的电源是指将外部输入的交流电处理后转换成满足PLC的CPU、存储器、输人输出接口等内部电路工作需要的直流电源电路或电源模块。许多PLC的直流电源采用直流

7、开关稳压电源,不仅可提供多路独立的电压供内部电路使用,而且还可为输入设备提供标准电源。,手持编程器 手持编程器采用助记符语言编程,具有编辑、检索、修改程序、进行系统设置、内存监控等功能。可一机多用,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 缺点:不够直观 可通过PLC的RS232外设通讯口(或RS422口配以适配器)与计算机联机,利用专用工具软件(NPSTGR、FPSOFT、FPWINGR)对PLC进行编程和监控。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和监控比手持编程工具更加直观和方便。,输入输出I0扩展接口 若主机单元的IO点数不能满足需要时,可通过此接口用扁平电缆线将IO扩展单元与主机相连,以增加IO点数。PLC的最大

8、扩展能力主要受CPU寻址能力和主机驱动能力的限制。,五、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微机:等待命令的工作方式 PLC: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 CPU从第一条指令开始按指令步序号作周期性的循环扫描,如果无跳转指令,则从第一条指令开始逐条顺序执行用户程序,直至遇到结束符后又返回第一条指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每一个循环称为一个扫描周期。,六、PLC生产厂家及代表产品,日本立石(OMRON,欧姆龙)公司 C系列 日本三菱公司 F、FX、A系列 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 S5、S7、TI系列 法国TE公司 TSX7系列 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简称GE公司 GE、SR系列

9、美国艾伦布拉德利(ALLENBRADLEY)公司,简称AB公司 SLC、 PLC系列,三菱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特点: 指令速度快,系统配置灵活,功能强大。具有丰富的扩展模块及特殊功能模块, 可实现PLC于上位机之间完善的网络通讯,具有网络控制功能。,一、型号的表示法 例如 F 20 M R E 表示输入/输出总点数 M 表示本单元类型:M为基本单元、E为扩展单元 R 表示输出类型: R为继电器、 T为晶体管、 S为晶闸管 E 表示电源电压种类: V为100/110V交流、E为220/240V交流、D为24V直流,为适应不同负载,输出方式有: 晶体管输出方式: 用于直流负载 晶闸管输出方式: 交流负

10、载 继电器输出方式: 交流或直流负载。,七、PLC控制系统设计 : 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有: (1)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 (2)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 (3)保证控制系统安全可靠; (4)在选择PLC容量时,应考虑到生产的发展和工艺改进,必须留有余地。,2.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1)熟悉控制对象的工艺条件确定输入输出设备及Io点数 (2)选择合适的PLC类型 (3)画输入输出接线图 (4)PLC的编程,八、PLC控制系统设计举例,工件搬运装置示意图,搬运工件机械手PLC控制 ,动作要求如下: 对机械手的控制主要是位置识别、运动方向控

11、制和物料是否存在的判别。它的任务是将传送带A上的工件搬运到传送带B上。机械手的左工位、右工位、伸出、缩回、上升、下降都用双线圈三位电磁阀气动缸完成,机械手的放开用单螺线管的电磁阀。设备上装有上、下、左、右、伸、缩、松开7个传感器,控制对应工步的结束。传输带上设有一个光电开关,监视工件是否到位。,设计步骤: 1确定所需的用户输入输出设备及IO点数 (1)设备的输入信号 操作方式转换开关:手动、单步、单周期、连续; 手动时运动选择开关:上下、左右、夹松; 位置检测元件:机械手的上、下、左、右的限位行程开关 有无工件检测元件:右工作台有无工件用光电开关检测。 (2)设备的输出信号 气缸运动电磁阀:上升、下降、右移、左移、夹紧; 指示灯:机械手处于原点指示灯。 据上面分析可知、PLC共需15点输入、6点输出。,2选择PLC 该机械手的控制为纯开关量控制所需的IO点数不多,因此选择一般的小型低档机即可。假定F系列可编程控制器资料齐全、供货方便、设计者对其比较熟悉根据上面IO点数可选F40M,其主机IO点数为2416点。,3分配PLC I0点的编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