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

上传人:aig****42 文档编号:932537 上传时间:2017-05-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6届高考二轮化学全国通用专题复习 下篇 专题三 微题型二十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题型专练1某蓝色晶体 Q 的组成可以用通式 M(NH3)a(H2O)b(SO4)c表示,M 为金属。为了测定 Q 的组成,设计如下实验:.测定 NH3准确称取 2.64 g 蓝色晶体 Q,按如下装置实验( 加热装置省略 )。实验步骤有:向装置内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向 A 烧瓶中加入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至 A 中不再产生气体;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 C 中反应前、后质量,净增 0.68 g;组装仪器并装入相应药品。(1)上述实验步骤正确的先后顺序为_( 填序号)。本实验为了提高测定氨气的准确度,采用的措施主要有_。(2)若拆去干燥管

2、 B,则测定的氨气质量会_(填“偏高” 、 “偏低”或“无影响 ”)。干燥管 D 的作用是_。.测定 SO24实验完毕后,对 A 烧瓶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洗涤、干燥、称重,得 2.33 g 固体。(3)完成上述实验,不需要下列仪器中的_。( 填代号)a玻璃棒b烧杯c 电子天平d蒸发皿e 普通漏斗 f 分液漏斗解析(1)本题采用吸收法测定气体的体积,故 Q 溶液与 NaOH 溶液反应前必须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干扰;Q 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通入氮气排尽装置内残留的 NH3,使其被浓硫酸完全吸收。(2)干燥管 B 主要是为了吸收 A 烧瓶中逸出的水蒸

3、气,若拆去干燥管 B,则浓 硫酸吸收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使测得的氨气的质量偏高。浓硫酸也能吸收空气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中的水蒸气,故干燥管 D 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浓硫酸净增质量增大。 (3)测定 SO 需要的操作是过滤、洗 涤、干燥、称重,不需要蒸发皿和分液漏斗。24答案(1)两次通入氮气及 C 装置前后使用干燥管(2)偏高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3)d、f2如图是在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部分固定装置未画出。(1)在组装好装置后,若要检查 AD 装置的气密性,其操作是首先_,往 D 中装入水,然后微热 A,观察到 D 中

4、有气泡冒出,移开酒精灯或松开双手,D 中导管有水柱形成且高度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装置 B 中试剂 X 是_ ,装置 D 中盛放 NaOH 溶液的作用是_。(3)关闭弹簧夹 2,打开弹簧夹 1,注入硫酸至浸没三颈烧瓶中固体,检验 SO2 与 Na2O2 反应是否有氧气生成的操作及现象是_。(4)关闭弹簧夹 1 后,打开弹簧夹 2,残余气体进入 E、 F、G 中,能说明 I 还原性弱于SO2 的现象为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5)为了验证 E 中 SO2 与 FeCl3 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取 E 中的溶液,往溶液中加入用稀硝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产生白

5、色沉淀,说明 SO2 与FeCl3 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上述方案是否合理? 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6)实验过程中 G 中含酚酞的 NaOH 溶液逐渐褪色,此实验证明 SO2 具有漂白性还是其溶于水显酸性?请设计实验验证:_。解析(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首先要形成密封系统。(2)Na 2O2 能与水蒸气反应,故证明 SO2与 Na2O2 反应时 要先除去水蒸气; SO2 是有毒的酸性氧化物,能被 NaOH 溶液吸收。(3)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则证明有氧气。 (4)SO2 的还原性强于 I ,联想 I2 与 SO2 的反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

6、考资源网- 3 -应便可得出实验现象和离子方程式。 (5)评价实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引入物质与原溶液中粒子的反应是否会对实验造成干扰。答案(1)关闭弹簧夹 2 和分液漏斗活塞,打开弹簧夹 1(2)浓硫酸吸收未反应的 SO2,防止污染空气(3)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D 试管口处,看木条是否复燃(4)F 中溶液蓝色褪去SO 2I 22H 2O=2I SO 4H 24(5)不合理E 中溶解的 SO2 与稀硝酸反应也生成 SO24(6)取褪色后的溶液,滴加较浓的 NaOH 溶液,若变红,则证明褪色是因 SO2 溶于水显酸性(或取褪色后的溶液,加热,若未变红色,则证明 SO2 溶于水显酸性)3铁在冷的浓硫

7、酸中能发生钝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一定量的铁与浓硫酸加热时,观察到铁完全溶解得到溶液 A,并产生大量气体 B。【提出猜想】.所得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可能含有 Fe2 和 Fe3 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得气体 B 的可能组成是 _(填写化学式) 。实验室提供下列试剂:0.01 mol/L 酸性 KMnO4 溶液、0.1 mol/L KI 溶液、3%H 2O2 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请你协助他们探究所得溶液和气体的成分。【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部分探究实验: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验证的部分猜想 含有 Fe2 和 Fe3验证猜想 将所得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 含有两种气体【问题讨论】有同学提出,若另

8、外选用 KSCN 溶液,则仅利用 KSCN 和 H2O2 两种溶液即可完成猜想的所有探究,请对该观点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_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_。解析【提出猜想】铁与热的浓 H2SO4 反应时,其还原产物为 SO2 气体,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降低,Fe 与稀 H2SO4 反应产生的气体为 H2,故气体 B 的成分为 SO2 或 SO2 与H2 的混合气体。【实验探究】Fe 3 具有氧化性,能使 KI 淀粉溶液变蓝;Fe 2 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SO 2 具有 还原性,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问题讨论】若溶液中含

9、有 Fe3 ,仅用 H2O2 和 KSCN 溶液,无法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Fe2 。答案【提出猜想】SO 2 或 SO2 与 H2 的混合气体【实验探究】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 结论验证的部分猜想取适量 A 溶液,滴加 KI溶液和淀粉溶液另取适量 A 溶液,滴加少量酸性 KMnO4 溶液溶液变为蓝色紫红色褪去含有 Fe2 和Fe3验证猜想将所得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甲中紫红色褪去,乙中不褪色,试管中收集到气体含有两种气体【问题讨论】不正确,若溶液中含有 Fe3 ,则无法检验原溶液中是否含有 Fe2对点回扣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原则评价实验方案的前提是明确实验目的, 进而从实验目的的角度 评价实验方案

10、是否可行。在同 样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应尽量 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在 评 价实验方案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是否可行:分析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实验效果是否明显。(2)安全:对于不同实验途径,在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实验过程与操作最安全的途径。(3)经济性:在选择实验方案时,应尽量选择消耗药品最少(转化率最高) 、实验成本最低的实验方案。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4)绿色化学:原料是否无毒、安全、易得,原料利用率及反应速率是否满足要求,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是否安全排放。(5)操作方便:不同的实验方案需要不同的实验条件,如加热、加压或催化剂等,在选择方案时力求实验条件简单,有利于节约资 源。如尽量避免加 热,如果需要加热,力求选择需要温度较低的方案。(6)规范性方面:是否需要冷凝回流,易挥发液体产物要及时冷却,注意仪器拆卸与组装的顺序。(7)现象最明显:在性质验证或物质检验的实验中,应选择反应现象最明显的实验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