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201337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性危害因素是指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力可能产生的有害的职业性因素。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最为多见的引起职业病的有害因素。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1)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汞、锰、镉、铬、砷、磷等,有各自的靶器官毒性。 刺激性气体,如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光气、硫酸二甲酯、臭氧等,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出现急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泡炎和肺水肿。 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氰化物等,可引起缺氧而发生昏迷。 有机溶剂,如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具有脂溶性、亲神经性,且具有麻醉作用。此外,苯可抑制骨髓造血,氯

2、烃可引起肝损害。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功能,出现紫绀和缺氧。 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杀虫剂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时可能发生昏迷、抽搐的现象。(2)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包括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类,具体见表14-1。表14-1 生产性粉尘的种类分类举例说明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砂、棉、煤等金属性粉尘铁、锡、铅、铜、锰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等人工无机性粉尘玻璃纤维、金刚砂、水泥等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棉、麻、烟草、木材尘动物性粉尘毛发、骨

3、质尘人工有机粉尘有机染料、塑料、人造纤维尘等混和性粉尘指上述各种粉尘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存在而言,如金属研磨尘、合金加工尘、煤矿开采时产生的粉尘2.物理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热辐射、严寒等。(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3)生产性噪声、震动。(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激光、高频电磁场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射线、射线、宇宙线等。3.生物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4.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4、面。(1)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适应。(2)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或休息制度不合理。(3)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长时间重复某一单调动作。(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5.卫生环境因素卫生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场所设计不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厂房建筑及车间布置不合理等。(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少通风换气设施、采暖设施、防尘防毒设施、防噪防震设施、防暑降温设施、防射线设施、照明设施等。(3)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善,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方法不当或防护用具本身存在缺陷等。1-14.2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内容解读1.生产工艺、生产材

5、料的革新以无职业性危险物质产生的新工艺、新材料,代替有职业性危害物质产生的工艺过程和原材料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也是职业卫生技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发展方向。2.尽可能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以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采用隔离操作(将有害物质和操作者分离)和仪表控制(自动化控制),对于受生产条件限制、有害物质强度无法降低到国家卫生标准以下的作业场所,是很好的措施。3.加强通风加强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内污染源传播、扩散的有效手段。经常采用的通风方式有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换气。(1)局部排风是在不能密封的有害物质发生源近旁设置吸风罩,将有害物质从发生源处直接

6、抽走,以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2)全面通风换气,即利用新鲜空气置换作业场所内含有害物质的空气,以保持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的一种方法。采取正确的通风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散发面积,减少受害人员的数量。4.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在有害物质浓度很高的作业场所工作时,使用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减少有害物质从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5.合理照明合理照明是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的重要措施。如果照明安排不合理或亮度不够,可造成操作者视力减弱,产品质量下降,工伤事故增多等严重后果。6.合理规划厂区及车间在新建、改建、扩建企业时,厂区的选择、规划,厂房建筑的配置以及生活设施、卫生设备的设计要周

7、密、合理;车间内部工件、机器的布置要合乎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应尽量减小劳动强度,保证工人在最佳体位下操作。7.合理安排劳动时间,严格控制加班加点企业要对员工的生产、工作、学习和休息,根据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确保员工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工作。8.加强卫生保健对员工实行定期健康检查,搞好厂区内的环境卫生工作。9.湿式作业在有粉尘产生的操作中采用加水的方法,可以大大减少粉尘的飞扬,减少粉尘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悬浮时间。10.隔绝热源采用隔热材料或水隔热等方法将热源密封,可以防止高湿、热辐射对人体的不良伤害。11.屏蔽辐射源使用吸收电磁辐射的材料屏蔽隔绝辐射源,减少辐射源的直接辐射,是放射性防护中的基本方

8、法。12.隔、吸声对于噪声污染严重的作业场所,应采取措施将噪声源与操作者隔离;用吸声材料将产噪设备密闭,减少产噪设备的震动等可以大大减少噪声污染。1-14.3 职业病的认定与预防内容解读1.职业病认定的条件职业病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该疾病应与工作场所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密切有关。(2)所接触的有害因素的剂量(强度或浓度)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足以导致疾病的发生。(3)必须区别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疾病所起的作用,前者的可能性必须大于后者。2.职业病的特征与其他职业伤害相比,职业病有以下特点。(1)职业病的起因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性活动过程中长期受到来自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侵蚀,或长期

9、受不良的作业方法、恶劣的作业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及影响对职业病的起因,直接或间接地、个别或共同地发生着作用。(2)职业病不同于突发性事故或疾病,其病症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逐渐形成期或潜伏期后才能显现,属于缓发性伤残。(3)由于职业病多表现为体内生理器官或生理功能的损伤,因而是只见“病症”,不见“伤口”。(4)职业病属于不可逆性损伤,很少有痊愈的可能。换言之,除了促使患者远离致病源自然痊愈之外,没有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因而对职业病预防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可以通过提高作业者的注意力、作业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作业方法的改进等管理手段减少患病率。3.职业病的认定职业病认定是指在确认患者所得的疾患与生产

10、劳动直接相关的前提下,从患者的病因、病种和职业接触史等多方面规定职业病的资格条件。依据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凡有下列病症之一者,应被认定为职业病患者。(1)职业中毒类包括以下各种类型: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镉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钒及其化合物中毒、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磷化氯、磷化锌、磷化铝)、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砷化氢)、砷化氢中毒、氯气中毒、二氧化硫中毒、光气中毒、氨中毒、氮氧化物中毒、一氧化硫中毒、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工业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有

11、机锡中毒、羰基镍中毒、苯中毒、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正乙烷中毒、汽油中毒、有机氟聚化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二氯乙烷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氯乙烯中毒、三氯乙烯中毒、氯丙烯中毒、氯丁二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甲醇中毒、酚中毒、五氯酚中毒、甲醛中毒、硫酸二甲酯中毒、丙烯酰胺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杀虫脒中毒、溴甲烷中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根据职业性中毒肝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以及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职业中毒类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物质,并且这些物质

12、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量后所造成的。职业中毒又有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分。(2)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传染病包括: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等。(3)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是由于劳动者的皮肤经常接触毒物、毒气,使皮层中有毒物质积累所致的皮肤病。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4)尘肺类职业病尘肺类职业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尘肺类职业病的起因是劳动者长期工作在生产性微尘浓度较大的场所,吸入的粉尘在体内

13、(肺部)沉淀所致。其中危害最严重和危害最普遍的尘肺病分别是矽肺和煤工尘肺。(5)物理因素职业病物理因素职业病包括: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局部振动病、放射性疾病(包括急性外照射放射病、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和放射性皮肤烧伤)。(6)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眼病是劳动者的眼睛长期受紫外电弧光刺激所致的眼病。包括:化学性眼部烧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7)职业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包括:职业性耳聋和铬鼻病两种病症。前者是劳动者长期在超标的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工作,而形成的听觉不可逆性疲劳损害;后者是由于重金属在鼻腔内积累而导致的损伤。(8)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肿瘤包括:

14、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人员肺癌、铬酸盐制造人员肺癌。这些病皆为劳动者长期接触的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并逐渐造成细胞癌变的结果。(9)其他职业病其他职业病包括:化学灼伤、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等。4.职业病的预防管理(1)作业环境管理作业环境即生产环境,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因素组合而成的小环境。作业环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劳动者对其适应能力的大小除了与自身条件有关外,主要受作业性质、作业方式和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的影响。作业环境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安

15、全与健康。在掌握了不同的作业及在作业环境中使用的物质、机器,可能给人体健康带来何种危害的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考虑有效的作业环境对策。 换气设备:设置换气、排气设备,并时常进行保养、检查或改进。此外,还要设置必要的排出物收集、集尘装置。 环境测定:从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开始,对作业的特性以及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发生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进行测定。对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环境因素也不能轻视。 采用封闭系统,探讨自动化或代替物品的使用。 建立休息室,配置卫生设施等。(2)作业管理作业管理是指在给定的作业环境范围内,为使作业最安全、最舒适、最高效地进行而采取的保证措施。 坚持不懈地进行卫生教育,特别是以使作业者对与之相关的作业对象的充分认识为目的的卫生教育为重点。 标准化和严格遵守标准及协调性的作业,是安全、高效地从事作业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对机械的配置、清洁、整顿,有害物的表示及处理方法,作业程序、作业姿势,应当使用的器具等内容进行管理和监督。 责任者的选任及其职责权限的明确。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选用及保养管理。(3)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对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对其进行适当处置的过程,它是以对职工健康障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