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文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081573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历史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福州历史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福州历史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福州历史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福州历史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历史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历史文化(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历史文化,八闽雄都,神州名府。北枕莲花,南控五虎。右擎翠旗,左标石鼓。拥三山入怀中,抚二塔于膝下。挈西湖而邀闽水,踞六鳌以望双龙。沃野环山,无数春声秋色;派江吻海,不尽汐落潮生。城内河道纵横,宜商宜旅;郭外港流吞吐,可运可渔。灵山秀水,形胜东南。有福之州,斯之谓也。 节选自陈章汉闽都赋,一、悠久的历史,1、福州人,你从哪里来?,“闽,东南越蛇种。” 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代东南少数民族“百越”的一支,福州先民“闽人”,闽侯洋里乡张际村蛇王庙 闽侯荆溪镇永丰村青竹境 南屿水西林渡口左岸蕉府行宫,他们个子矮小,面短须少,鼻宽眼圆,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 “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

2、淮南子,闽越人: 战国中叶以后,闽人逐渐演变为闽越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晋怀帝司马炽执政的永嘉年间,中原动乱到了极至,迫使河南中州的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大姓氏集体南迁入闽,史称“衣冠南渡”。这是有史记载以来,中原人大规模南迁福州的第一回。,十八姓氏随王 在唐朝的末年,动乱的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河南光州的一支小队伍“率众南奔”,抵达福建。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闽王的王审知。这支约5000人的官兵大多是河南的光州人和寿州人,主要军官有18种姓氏,史称“十八姓氏随王” 。,闽人 战国中叶的闽越人 晋永嘉年间“衣冠南渡” 唐末“十八姓随王” 南宋时的大后方福州人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

3、融合过程中,扩展着福州人定义的外延。,一、悠久的历史,2、从小到大的福州城,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在22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福州城的规模不断扩大,经历过冶城、子城、罗城、夹城、外城和府城等多次城池的变化,呈现出东扩南进的态势、逐渐走向世界。,东冶(冶城):公元前202年。无诸。冶城故址在今华林寺、鼓屏路财政厅、钱塘巷一带。,子城 :公元 282年。距无诸在冶城定都已近500年了。 晋太守严高是福州的第一任太守。他决定将城市迁出冶城。,当时的风水名家郭璞指着越王山南麓说“此处风水极好,是新城极佳所在” “其城形状,如鸾如凤” “千年不杀,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而且“遇兵

4、不掠,逢荒不饥,逢灾不染,甲子满而复兴” 郭璞迁城记,罗城 : 公元901年。距严高入主福州建子城已经600多年。王审知。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目的,在子城外环建筑了“周围40里”的大城:罗城。它呈现不规则的东到澳桥,南到利涉门(今安泰桥)。,夹城: 公元 905年。王审知。东南到美化门,东北到井楼门(今七星井),南达宁越门(今南门兜)。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外城 : 公元974年。宋时期吴越王的侄子钱昱。东到行春门(今东门),南抵合沙门(今儿童医院)。,府城 : 公元1371年。王恭(朱

5、元璋的驸马爷)。东扩到井楼门(今七星井)。,福州城市发展,大致依两条轴线: 一是南北文化轴,以屏山为主峰,由北而南; 一是东西发展轴,以闽江为走向,沿江向海。 双轴线的发展,与经国务院批准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福州实施“东扩南进西拓”的战略,以闽江为轴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港口为导向,加快沿江沿海的发展相一致,一、悠久的历史,3、从“东冶”到“福州”的地名沿革。 周朝时,福州属七闽地。秦代,福州为闽中郡郡治。自汉代始,福州曾被命名为东冶、冶县、侯官、晋安、晋平郡、闽州、丰州、泉州、建州、福州、长乐郡、长乐府、福安府、福京、福州府。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福州城,正

6、是福州人在2200多年的历史中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起来的城市。 自秦迄今,特别是闽越国建立以来,福州建置随着朝代更迭屡有变动,但作为闽都的中心地位始终不变。,二、灿烂的文化,福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丰富的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其中十二五规划要着力建设的品牌文化有: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和名人文化、民俗文化、鼓岭文化等等。,昙石山文化,昙石山位于闽江畔的闽侯县甘蔗镇昙石山村的一座高出闽江江面米的长形山岗,在福州城西面22公里。19541998年先后8次挖掘,是新石器时代福州先民(闽人)生活的地方,它保留着一支原始部落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在125号墓葬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

7、,墓主人头顶放着一个造型十分奇特的陶器。陶器高286厘米,腹径15厘米,为泥质灰陶,表面残存黑色陶衣,下半部为壶形,上半部为圆锥形柄。柄与壶交接处有一个椭圆形孔。根据日本庆应大学名誉教授江坂辉弥先生介绍,这种陶器在日本曾发现过十几件,被命名为“灯”,里面还残存着烧剩的灯芯草和烟炱。而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就已经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堪称“中华第一灯(东方神灯)”。这种灯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动,灯孔朝里可挡住一面的风,灯油倒入浅盘可自动熄灭,设计非常合理,中华第一灯 (东方神灯),五千年前,昙石山的先民,以闽江下游为中心,披荆斩棘,开拓洪荒;采贝海滨,逐鹿山林;农耕畜牧,制陶纺织;筚路蓝缕,创建家园,开

8、创了八闽人文血脉的先河。,三坊七巷文化,建筑文化,三坊七巷始建于唐末五代,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坊巷格局,迄今保存着200多座古民居。它占地40顷,白墙青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集中体现了闽都古民居的特色,被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建筑文化,此外,还有例如沈葆桢故居的三进大宅院、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欧式花厅、塔巷二梅书屋、黄巷小黄楼等等。,水榭戏台,门扇格心透雕,陈季良故居的六角亭,“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这两句诗说的是藏身在福州黄巷里的小黄楼,它是福州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私家园林。,这是福州古坊巷仅存的乡约碑,至今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它规定街头不可堆放杂物等等。 社

9、会学者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文明景象,文化人可以从中看到近代书法遗墨。,光禄吟台,名人文化,福州许多重量级历史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诸如黄璞、张经、甘国宝、林则徐、沈葆祯、严复、林觉民、冰心,等等。三坊七巷的意义,不仅在于古建筑本身,更在于曾出入于此方水土的先贤,其间蓄含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气息,已成为福州闽都文化的象征符号。,林则徐(17851850),林则徐在伊犁期间,他协助办理开垦农田,倡导水利,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陈宝琛(18481935),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溥仪的老师。因“荐人失察”被降五级处分,赋闲居家25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1900199

10、9),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谢冰心的故居。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坐西朝东,三进,四

11、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避,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谢婉莹)曾居此。而这也是且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祖宅。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有特殊意义。,“你是人间四月天”,(19041955),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的一代才女。 她与夫婿梁思成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中

12、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写下中国建筑史专著及建筑方面的论文二十几篇,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其代表作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49年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 一八九八一九三四,庐隐著作书目列表: 海滨故人(小说集)1925,商务 曼丽(小说集)1927,北平文化学社 归雁(小说)1930,神

13、州 象牙戒指(小说)1930,商务 灵海潮汐(散文、小说集)1931,开明 云鸥情书集(书信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 庐隐短篇小说选1932,女子书局 玫瑰的刺(小说集)1933,中华 女人的心(长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庐隐自传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东京小品(散文、小说集)1936,北新 火焰(长篇小说)1936,北新 庐隐选集1936,中央书店 庐隐创作选1936(出版单位不详) 庐隐佳作选1947,上海新象书店,民俗文化,1、正月十五闹元宵 “我们老家就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 冰心我的故乡 2、衣锦坊的郑氏水榭戏台 3、

14、黄巷的南华剧场 4、郎官巷曲艺剧场,民俗文化,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闽剧,闽剧折子戏挡马,福州伬艺又名伬唱,属于以唱为主的曲种,是福州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

15、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应酬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伬唱,伬唱:七遛八遛莫敌福州,福州伬唱虾米俤,船政文化,中国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浓缩反映了中华民族开放、革新、自强、复兴的一段艰辛历程。,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培养出严复、邓世昌、詹天佑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电灯、电信、冶金、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

16、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高等教育、中西文化传播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的发源地,创造出第一艘铁壳舰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等众多的全国第一,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先河。同时,船政文化体现了福建海洋文明对外开放的典型特征,它所展现的开拓创新、奋发自强的优秀精神。,寿山石文化,寿山石产于福州北郊的寿山村。寿山石温润莹澈,斑斓多彩,柔韧易攻。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寿山石加工成箭簇;1500年前的南朝时期,人们就开始雕琢寿山石。寿山石雕艺术精湛,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融合,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寿山石文化与寿山石雕紧密相联。寿山石雕融汇中国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并透射出儒、释、道等传统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