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的发展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发展经历了以下十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据医史学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
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皆有记述,说明中药的复方应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二、秦汉时期 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名医公孙阳庆曾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从《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可知,西汉晚期不仅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学专著,而且拥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 通过境内外的交流,西域的红花、大蒜、胡麻,越南的意苡仁等相继传人中国;边远地区的麝香、羚羊角、琥珀、龙眼等药源源不断地进入内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过程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各种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眼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黄……《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后人对这一时期本草学的了解还很不全面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除《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外,首推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约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为便于保存文献资料原貌,陶氏采用朱写《本经》文,墨写《别录》文,小字作注的方式,对于药性,又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这在全凭手抄药书的时代,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本书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医药学有较大发展由于政权统一,版图辽阔,经济发达,同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相继从海外输入的药材品种亦有所增加,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各地使用的药物总数已达千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分裂、战乱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药物品种及名称混乱,加之《本草经集注》在一百多年来的传抄中出现了不少错误,因此对本草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既是当时的迫切需要,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了由李勋、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本书的完成,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物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药物共844种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该书很快传到国外,如公元731年即传入日本,并广为流传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编成《本草拾遗》作者深入实践,不仅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而且辨识品类也极审慎陈氏又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唐本草》记载·了用羊肝治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本草拾遗》记录了人胞作为强壮剂的效力;而用羊靥(羊的甲状腺)和鹿靥治甲状腺病,则见于《千金方》酵毋制剂在公元前即有记载,到了唐代已普遍地用于医药,如《千金方》和甄权的《药性论》都对神曲的性质功用有明确的叙述 唐至五代时期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专门的研究由孟洗原著,经张鼎改编增补而成的《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书李殉的《海药本草》,则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也反映出唐代对外来药物引进的情况和认识水平 五、宋代 由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商业交通的进步,尤其是雕板印刷的应用,为宋代本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草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公元973~974年刊行了《开宝本草》,1060年刊行《嘉佑补注本草》, 1061年刊行《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而私人撰述的书籍,如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征类本草》),则在此基础上研究整理了大量经史文献中有关药学的资料,内容丰富,载药总数已达到1500余种,并于各药之后附列方剂以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亦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来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药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苏沈良方》《宝庆本草折衷》则有“猪胆合为牛黄”的记载此外,宋代用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蒸馏法制酒等,皆反映出这一时期中药制剂所取得的成就。
六、金元时期 宋代本草著作的大量刊行,方兴未艾的药理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药学文献,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他们不再承袭唐宋的本草学风,改变了以资料汇集整理、药物品种搜寻和基源考证为重点的作法,编纂药书,不求其赅备,而多期于实用因此,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加刘完素的《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的《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的《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的《汤液本革》,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等上述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气、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但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后果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贸易中,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
阿拉伯人、法兰西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 七、明代 明代,随着医药学的发展,药学知识和技术的进一步积累,沿用已久的《证类本草》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弘治16年(1503年),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花费两年时间编成《本草品汇精要》42卷,收药1815种,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24项记述这种分项解说的体例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但分项过于繁杂,反而招致一些混乱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草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但书成之后存于内府而未刊行流传,故在药学史上末产生什么影响,1936年始由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旧抄本铅印出版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傅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发挥各论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以下再分为60类。
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诘、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