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82694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历史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2)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3)认识中国原始农耕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具是教学课本、多媒体教学结合历史图册,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以问题引导为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在生产与劳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高度认同感和

2、光荣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区分两种地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难点:私有制的出现所导致的贫富差距课时1课时教具课本教材、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图文资料、考古发现图板书设计: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地点:浙江县河姆渡(长江流域)时间:距今约7000年生产生活情况: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住干栏式房子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时间:距今约5、6000年生产生活情况: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彩陶,陶器上刻有符号;住半地穴式房子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生产生活情况:过原始农耕生活;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授课过程导入新课:

3、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捡拾、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存问题一直是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授课:从课本与历史图册上找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遗址的位置,得出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的结论。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1)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你会考什么维持生存?如果仅靠在野外野果为生,那么到了没有果实的季节或者恶劣天气影响所导致没有果实怎么办?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

4、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并提问: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生活师:为什么会在干栏式房屋中生活呢?(由于南方水分较大,不适宜于在地下生活)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与器具:石斧、石凿、骨耜、陶缽师: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关于半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结合河姆渡的房屋类型的成因,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那么这两种房屋建筑能不能相互混用?导出这两种建筑产生的地理因素所起到的影响。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通过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

5、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4)教师出示人面鱼纹陶盆、土鱼纹陶盆,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4)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课堂小结】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