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702563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层学教学8第八章地层学总论(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综合地层 第三章 地层区划 第四章 中国的前寒武系 第五章 中国的古生界 第六章 中国的中生界 第七章 中国的新生界,地层学 Stratigraphy,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地层学研究对象 第二节 地层学研究内容 第三节 地层学基本原理,第一节 地层学研究对象,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 一般来讲,地层指成层岩石(岩层)或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狭义地层学研究构成地壳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体的特征和属性,并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

2、 研究范围涉及到各类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中所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广义地层学研究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体(包括层状、似层状和非层状)的特征和属性,并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确立其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 涉及到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中所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及其时空关系。,地层学: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和年代,进而阐明各种(层状)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展布规律。,地层特征: 颜色、岩性、厚度、化石、密度、地震波传播速度、磁性、电性、放射性、化学成分、结构(孔隙度、渗透率)、构造(裂隙、变形特征和样式)等 地层属性: 时代、环境、背景、成因、历史,地层与地层之间有明显界面分开。

3、这些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岩性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面。,第二节 地层学研究内容,一、地层划分 是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以便建立地层层序。划分的依据是地层的特征和属性。 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 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地层剖面:地层中具有科学意义的典型纵剖面;是地表或地下(钻井、矿坑中)观察到的岩石单位系列。 测制和编绘地层剖面是最

4、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 为了记录观察到的地层的层序、岩性、厚度、化石、相互关系等,通常用图解方式表示地层剖面。 一般包括两种类型:地层剖面图和柱状剖面图。 地层剖面图(剖面图),把野外观察到的一个地质断面,按自然地势、原始产状、视厚度,用不同花纹符号代表的岩性,依一定比例尺绘制。 柱状剖面图(柱状图)则是经过换算成真厚度,按地层上下顺序,用柱状图解方式表达, 可以附文字说明、化石名称,并根据不同比例尺的需要对划分的岩层进行综合。,地层剖面,地层剖面(模式剖面、参考剖面、标准剖面),模式剖面(层型):指足以建立一个新的地层单位、具有主要特征的典型剖面。它应具备一定厚度、地层出露齐全、化石比较丰富、

5、顶底界线清楚、并与上覆和下伏地层单位的关系明确等特点。 建立一个新的地层单位要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模式剖面,如果没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剖面,不应任意创立新名,尽可能采用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单位名称,避免混乱。,模式地点(type locality):是指一个地层单位的模式剖面所在的地点,也就是一个地层单位最初命名的地点。一个地层单位的名称要尽量取自模式地点的地名。 模式地区(type area):是指模式地点所在地区。模式地区的范围应以能反映模式剖面的主要特征为依据。 过去有些地层单位的建立,往往只指定模式地区,并未指明模式剖面。,参考剖面:模式剖面确立后,可作为模式剖面标志的、参考用的某一地层单位或

6、某一地层界线的剖面。用以帮助阐明模式概念或把模式概念延展到非模式地区。它可以是副层型或次层型。 标准剖面:凡根据模式剖面在其它地区选定的典型剖面,作为本地区对比标准的剖面。,单位层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模式剖面) 复合层型:由几个小的模式剖面组成一个较大的 单位层型 正层型:创名人指定的模式剖面 副层型:创名人解释正层型时的补充剖面 选层型:创名人或其他人后来选择指定的层型 次层型:非模式地区用以阐述正副层型的参考剖面 新层型:为代替已毁坏或废弃的层型而后来重新选 择的层型 界线层型(地层界线模式剖面) 例如:GSSP,全球性,唯一性,层型: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是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接触关系。

7、一般分为: 整合连续、二者之间没有发生长期沉积中断 非整合地层与非层状岩石(岩浆岩及变质岩)之间,岩浆岩等遭受风化剥蚀 不整合不连续、发生长期沉积中断或陆上剥蚀导致广泛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地层缺失+产状不一致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地层缺失+产状一致 似整合假整合的一种,缺乏清晰的侵蚀面,二、地层接触关系,非整合,平行不整合,似整合,地层缺失:地质时期中地层沉积记录的比较大的缺失。通常表现为地层之间的不整合。缺失原因是该地区根本就未曾有过该地层的沉积,或是沉积后在上覆地层沉积前就遭受了剥蚀。其停止的沉积时期,也就是对老地层侵蚀破坏的时期。 例如中国华北中奥陶统与上石炭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缺失

8、了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的沉积。这些地层的缺失表明不仅中止沉积了几个纪的地层,而且还侵蚀掉了一部分奥陶系地层。,地层缺失的判别标志: 生物不连续,缺失相应时代的化石 沉积不连续,发育底砾岩(由下伏地层风化剥蚀的砾石组成,结构和成分成熟度高,位于地层的最底部,其下存在一个沉积间断面),底砾岩识别的主要标志有:磨圆度、分选性好,砾石成分比较复杂,粒度由下至上变细,常呈面状覆盖在不同的下伏岩层之上。,通过化石、地层对比可以确定不整合的存在,A: 沉积不整合接触 B: 花岗岩体后期侵 入地层(侵入接 触),接触关系综合图,三、地层命名 是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指赋予一个特定地层单位的一

9、个专用的地层名称。 例如,寒武系(Cambrian System)、 毛庄组、Shantungaspis组合带等。 不同类别的正式地层单位的命名,一般应由一个地理专名和一个表示其单位类别与级别的术语或一个描述性术语组成。,地层单位(正式、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 谱系带、间隔带、 富集带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阶、时 带,正式的:,地层规范:对地层体的自然分类和命名的法规 地层指南:由地层委员会发布的指导地层分类、 地层术语、地层程序的行为规范。,地层分类原理、定义、程序、层型、地层单位(岩石、生物、年代、磁性、层序)及其相互关系,国际地

10、层指南(1994) 中国地层指南(2000),四、地层对比 是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岩性、古生物化石等特征作地层层位上的比较研究,进而证明这些地层单位是否在层位上相当,在时间上相近。这种工作方法称为”地层对比“。根据地层划分的不同,地层对比有相应的种类。 岩性对比、生物对比、层位对比、 各种对比常常互为补充,标志层:指一层或一组具有明显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岩层。标志层应当具有特征明显(岩性和所含化石),易于识别,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等特点。 层位:指在地层层序中的某一特定位置。地层层位有许多种,例如具有特殊岩性特征的岩性层位,具有特殊化石的化石层位,具有特定时

11、代的年代层位,以及地震层位、电测层位等。,地层学三定律( N. Steno,1669): (1)原始水平律:在水中沉积的一层一层岩层的原始产状都是近水平分布的。 (2)原始侧向连续定律:每一岩层一定延伸很远,分布面积很广。 (3)地层层序律:在沉积岩层未发生构造变动(如逆掩断层和褶皱倒转)的情况下,沉积层序保持着正常层序,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即:上覆岩层比下伏岩层为新(下老上新)。,第三节 地层学基本原理,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 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

12、不同。,4)化石层序律(W. Smith,1816):,(1) 地层学研究(确定地层形成顺序、编制 地层系统)是任何地区区域地质工作的基础; (2)任何地质图件最基础的地质要素就是地层系统及其分布特征; (3)地层充填序列的研究是沉积古地理与盆地形成、区域地壳演化历史等研究的基础; (4)许多重要的沉积矿产,如煤炭、石油、 天然气、油页岩、石膏、岩盐、沉积铁矿等本身就是地层的构成部分; (5)全球年代地层学研究还是编制地球地质年代表的最重要的基础。,第四节 地层学研究的意义,GSSP(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Be accessible to research Be easily related to other exposures worldwide Be extensive enough to ensure future access Contain a radiometrically datable bed at the boundary, and Include well defined markers at the stage boundary that can be applied worldwi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