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639192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课件第6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第一节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部门发展战略 选择 第二节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地区发展战略 选择,第一节 平衡与不平衡: 部门发展战略选择,平衡增长要求同时在国民经济各部按同一比例进行全面投资,即通过“临界最小努力” (critical effort),改变 LDCs 经济落后局面,实现经济起飞。 不平衡增长认为 LDCs 面临严重资源匮乏,不可能按同一比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只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少数重要部门,通过这些重要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两种投资决策选择: (1)“替代性投资选择”(substitution choice) 投资于

2、A,还是投资于B, 即 “二者必居其一” 式的 投资选择。 (2)“延时性投资选择”(postponement choice ) 先投资于A,还是先投资于B, 即 “孰先孰后” 式的 投资选择。,赫尔希曼(Albert O. Hischman):关于部门 发展的不平衡理论 【基本思路:】 首先,将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两类,并加以比较, 提出 “不平衡增长” 主张; 其次,通过论证 ”引致投资最大化“ 原则,提出 优先发展 直接生产部门 。 最后, 通过阐述 “联系效应” 和 “需求弹性”,提出 在直接生产部门内部,应优先发展联系效应大、 需求弹性大的部门。,(一)社会两大经济部门 : 发展顺序,

3、“ 社会分摊资本” 与 “直接生产活动” ( SOC -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 ( DPA - Directive Production Action ) 【 投资特点:】 投资规模: SC DPA ; 投资周期: SC DPA ; 投资效益: DPA SC ; DPA - Private; 投资主体: SC - Government,“引致投资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Induced Investment Maximization): - 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优先发展的原则。 (或) - 让能带动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优先发展的原则。, 由于

4、投资于 ”直接生产部门“ ( DPA ), 可产生 “引致投资(决策)最大化效应” , 因此, 应优先发展 DPA。,赫希曼指出,就理论而言,一国经济发展要求平衡发展。 但由于 LDCs 资源匮乏,不能提供平衡发展所需要的 “临界” 或 “最小量” 投资。 因此,必须对各部门发展的先后顺序做出选择和安排。,(图),【该图说明:】 (1)等产量线凸向原点, - 表明 SC 的投资及其可利用程度越高,DPA 的 总成本将越节省(即 呈“此消彼涨”关系); (2)然而,随着 SC 投资的增加,DPA 总成本的节省 呈递减; (3)在任一给定的 DPA 产出水平,均必须有一个“临界” (即 最小量)的

5、 SC 投资。,(4)既然 LDCs 资源十分匮乏,不能提供各部门平衡发展 所需要的 “临界最小量” 投资,因此,必须对不同部门发展的先后 顺序 作出选择, 即 优先发展(SC) - “超能式发展路径”; 优先发展(DPA )- “短缺式发展路径”。,赫希曼认为,从理论上 判断 两种发展路径的 优 / 劣 有相当困难。 因为, 优先发展 SC, 可产生 节省 DPA 总成本 的效应; 而优先投资于 DPA, 可 产生 “引致 SC 投资 的 效应” 。 然而,实际 决策 则取决于 以下 两种 社会力量 的对比 : 公众 企业家,【结论:】 优先发展 SC 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 根据 “引致决策

6、最大化原则 ”, 应 优先发展 DPA。,(二)DPA 内部 的 发展顺序: 赫希曼指出,DPA 内部各部门发展的 先后顺序,应遵循 : “ 联系效应最大化原则”。,前向联系效应 总联系效应 后向联系效应,“总联系效应” (linkage effect):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最大 刺激 和 诱因。,“前向联系效应” (forward linkage effect): 一种产业 与 吸收其产品的 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 即 总产出中用作其他产品投入品的部分 总产出,“后向联系效应” (backward linkage effect): 一种产业与向该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产业之间的关系,

7、 即 总产出中从其他产业购买的产品部分 总产出,”联系效应“ 的 度量: “需求弹性” 即 ”需求弹性“ 愈大,”联系效应“ 愈大。 结论: 在 DPA 内部,应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 或 ”需求弹性“ 较大的部门。,【总体结论:】 (1)各部门发展应采取 不平衡发展 战略; (2)在 SC 和 DPA 两大部门,应优先发展 直接生产部门(DPA)(这样将产生 “引致决策最大化效应” ); (3)在 DPA 内部,应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 或 “需求弹性” 较大的部门。,【评论:】 赫希曼在主张DPA 优先发展的同时,承认DPA 的增长也必须以某个“临界最小努力” 的投资为前提,但他并未说清这

8、个最小量的投资究竟是多少。如果这个“最小量”也相当大,那与优先发展SC , 并无差别。,【相关观点】 (1) (美)吉利斯 帕金斯 等: 平衡发展 “直线式”(或“稳定式”) 不平衡发展 “波浪式” (或“突击式”) 尽管两条路线不同,但终可殊途同归; 一定条件下,不平衡可能比平衡增长能更快达到预定目标。,图,(2)斯特里顿:“手段 -目标论” 平衡增长 目标 不平衡增长 手段; 短期内,可能存在某种不平衡 长期看,应当保持平衡。,(3)张培刚: “如果认为平衡增长仅仅是一种静态均衡,那么,在工业化过程中,并无这种平衡。如果将平衡理解为某种变动关系,那又使这个名词失去原有的意义。 因此,只有在

9、研究了工业化进程中部门间的相互影响之后,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判断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是否成立。 ” (见:发展经济学通论,湖南出版社,1990,p 2 ),第二节 平衡与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一般而言,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尤其大国) ,会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究其原因, 既有 客观 原因(即 自然条件差异 引起) ; 又有 主观 原因(即 政策倾斜 所致 )。,(一)佩鲁(F. Perroux):“发展极理论”(1955 ) “发展极” (growth pole) -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 在某个 地区集聚,从而形成

10、 K、T、和 高素质 Lr 高度 集中,拥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发展迅速、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活动中心。,“发展极” 的功能: (1)生产 中心 (2)贸易 中心 (3)交通运输 中心 (4)金融 中心 (5)信息 中心 (6)决策 中心 等,吸引(absorb) “发展极”具有 作用,表现为: 扩散(spread) (1)资本 集中与输出; (2)技术 创新与扩散; (3)凝聚经济 效应; (4)规模经济 效应,政策含义: 在大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让少数 地区优先发展,然后, 通过 “扩散效应“带动 其它地区发展。,“发展极”:形成途径 市场力量 政府政策影响,(二)

11、缪尔达尔:“地理二元结构论” 即 一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 先进地区 (favorate region) 长期并存的格局 落后地区 (backward region),先进地区 对 落后地区 将产生 两种影响: “ 扩散 效应 ” (spread out effect) “ 回波 效应 ”(backwashed effect) 一旦 “回波效应” 在相当长时期占主导,就会形成 LDCs 特有的 “地理二元 经济结构” 现象。,“回波效应” 与 “区域二元结构” 的形成: 先进地区 较高的 工资水平 和资本回报率 在相当长时期 吸引 落后地区 劳动 和 资本 持续 向先进地区流动,在“循环累

12、积因果关系” 作用 下,形成先进地区不断发展、落后地区日益衰败 的“区域二元结构” 格局。,(figues),缪尔达尔 vs 新古典思路比较: 1. 新古典: 【首先】 A 地区较高的工资率和资本回报率吸引 B 地区 Lr 和 K 流向 A 地区; 【其次】 A 地区 Lr 、K 过剩, 收益率下降, A 地区 K、Lr 回流到 B 地区; 【最后】 A、B 两地区实现平衡发展。,2. 缪尔达尔: 由于 A 地区具有 “集聚经济效益”, A 地区 K、Lr 报酬率 长期 高于 B 地区; B 地区 K、Lr 持续流向 A 地区, 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地理二元结构”。,政策含意: 市场机制

13、的作用有限,因此,需要政府及政策干预,以扶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才能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消除“区域二元经济结构”。,【Home Work】 (1)回顾我国工业化(1949)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或改变的历史及其原因。 (2)分析并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其效应。 (3)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第三节 地理因素 与 经济发展,“地理因素决定论” 与 “地理虚无主义”,“地理因素决定论” 产生:18 世纪 代表: 亨利波克尔(英); M. P.托达罗(美); P. 克鲁格曼(美) 基本观点: 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决定一个人、乃至民族的性格特征,进而决定其经济发

14、展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地理因素” 包括: (1)以 经纬度 表示的 数理 地理位置; (2)以 河流、山川、陆地、海洋 等表现的 自然 地理位置; (3)以 资源分布 和 储量 表示的 经济 地理位置,【Case 1】: 几乎所有 LDCs :都在 南纬 30度 北纬 35度 地区; 而绝大部分 DCs :分布在 这个地区 之外。,【该地区的 地理/气候 特征:】 要么 雨量太少 不适合于 农作物 生长 和 人类 生存; (如:中东 和 北非地区) 要么 雨量过多、且高温、高湿 (a)土地含氮量低,只适合热带雨林生长, 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b)容易繁殖有害微生物,引起各种 农作物 及 人体

15、疾病; (c)劳动者 体内热量 释放过快,人体生态系统 处于 “入不敷出” 状态,劳动生产率下降 (如:拉美 和 南部非洲)。,【Case 2: 】 (1)内河流域 与 古代农业文明: 埃及尼罗河; 巴比伦(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印度 印度河、恒河; 中国 黄河 、长江,(2)海洋 与 近现代工业文明: 人类历史经验 表明: 海岸线长短、海上交通便利与否,是影响 一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 】 英国、日本 岛屿 国家 ; 美国 东、西两侧濒临 大西洋 和 太平洋; 中国 东部 濒临大海, 中、西部 处于内陆。,(3)资源禀赋 决定 一国参与 国际分工的基础。 (对大

16、国而言,它同时也是国内 区域分工 格局 形成的基础) 例如, 同为 LDCs, 中东、北非 国家富裕,因为其拥有丰富的 石油资源; 而 孟加拉、乍得、海地 等国家所以 赤贫, 是因为 其 土地 和 资源 极其贫瘠和匮乏。,“地理虚无主义” 产生:19 世纪末、20世纪初 观点: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的影响不重要,它完全可以被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抵消和克服。 【例如:】 “人定胜天”、 “世间一切事务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人 与 自然 关系的正确理解: 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和载体。 (人类本身就是一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物种演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