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7104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张作民第9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和应用】一、基本问题(一)重要的名词失业 失业率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 奥肯定律 通货膨胀 消费者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率 温和的通货膨胀 奔腾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二)单项选择题失业率是指( C )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失业人口与全部就业人口之比;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人口之比;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的百分比。自然失业率是指( D )周期性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某人由于刚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永久性失业。由于经济萧条所造成的失业属于( C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自愿失业奥肯定理说明了( A )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通货膨胀是指( A ).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起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上涨.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量.以上均不正确一般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 D )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 以上均正确根据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将其划分为( D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

3、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以上划分均正确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以上都不是 。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 B )正相关;负相关;无关;不能确定。(三)判断题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 )奥肯定理说明了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

4、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二、发散问题请思考,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那些?就你所知,我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回答要点: 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自失业现象产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就对导致失业的原因进行研究,各个流派也都在研究失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体的措施包括:如何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增加某一经济的活动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的总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做文章,如何使劳动力的供给在总量上、结构上、质量上符合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如何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完善就

5、业服务政策,对劳动供求进行调节。例如:(1)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实行的减税,通过刺激需求,促成了6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使美国的失业率控制在4%的范围内;(2)20世纪70年代以后,里根政府奉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推行以减税为核心内容的“里根经济学”。 客观上给企业松了绑,减轻了负担,增强了激励和活力,特别是鼓励和刺激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就业的增加。(3)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增支减税,小布什政府的减税增支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欧盟各国十分注意将劳动力市场的外在灵活性和内在的灵活性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力市

6、场对就业问题的调节作用,使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不饱和状态,存在吸纳就业的空间。我国针对“就业难”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失业问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失业,又存在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还有体制改革导致的失业和隐蔽性失业等。在借鉴国外就业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就业的实际,我国也需要采取“供求”结合的管理政策,促进社会的再就业。(1)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2)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其次,以西部大开发为中心,大力调整地区经济结构。(3)完善

7、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借鉴外国的经验积极营造便利高效的就业市场,在全国普遍建立职业介绍机构,用现代化手段装备就业市场,培育各种就业服务体系,搜集、分析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职业介绍和咨询,提供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让尽可能多的失业者能很快地获得就业机会。激励企业多提供就业岗位,具体措施包括减免各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对增加就业岗位、雇用失业人员的企业直接给予经济补贴;提供优惠贷款,放宽最低工资限制,允许企业以略低于法定最低工资的水平雇用人员等。(4)通过发展多层次教育,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在农村保证

8、义务教育的完整性;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和体系。以此延长教育年限,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降低劳动参与率。(5)建立广泛而合理的劳动保障体系,促进劳动者的可持续就业逐步取消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福利待遇的差别,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使失业人员及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无后顾之忧。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概括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最后一条就是“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也有经济学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通过本章的学习和你的思考,你怎么看待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回答要点:失业和通货

9、膨胀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现象,而菲利普斯曲线却告诉我们这两者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即不能同时存在,也不会同时消失。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显著的上涨。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并且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理论上讲,适当的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适当的通货膨胀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需要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投入,所以可以降低失业率。这也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内容。但是,从长期来看,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确切的联系,因此,作为决策者来说,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明确这一点。三、案例分析新中国经历的主要通货膨胀阶段第一阶段:19871988年。处于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

10、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

11、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第二阶段:年。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

12、,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

13、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

14、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第三阶段: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

15、。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阅读完材料,请思考,这几次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什么异同?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治理政策?回答要点:第一次通胀,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