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223597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上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本部分共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 “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这体现出地方对于天

2、子的认同感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因此有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对血缘宗法制形成的推动;D选项错误,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点睛】本题依据材料“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 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的内容分析可知西周相对于商朝出现了集权的趋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加密切,对天子的认同感上升,再结合对选项的分析可得出答案。2.“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

3、可移于君”。上述古语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A. 宗法血缘关系 B. 尊卑等级意识 C. 家国同构观念 D. 以民为本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中“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孝、忠”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家国同构、家国同等的思想观念,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观念和以民为本的传统,故BD项排除。【点睛】“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孝、忠”是解题的关键。3.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4、这种现象反映了A. 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B. 贵族政治逐渐削弱C. 周天子失去天下大宗地位D. 地方与中央相抗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等信息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说明贵族政治逐渐削弱,B项正确。材料反映贵族政治逐渐削弱,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周天子失去大宗地位的信息,而是强调贵族政治逐渐削弱,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推断出地方与中央相抗衡,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

5、臣”、“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从贵族政治逐渐削弱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4.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 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 B.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C.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D. 束缚人性的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对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等,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AC项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

6、示其原因,故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妇女出嫁后不在三族中,没有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束缚,故D项排除。5.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推行郡县制度B. 设立丞相C. 设立御史大夫D. 设立太尉【答案】C【解析】【详解】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秦朝建立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设立丞相负责政事,设立太尉负责军事,排除BD,选C;郡县制是地方管

7、理制度,排除A。6.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相统摄。”此“组织精神”A. 防止了官员腐败B. 保证了民主决策C.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D. 改变不了皇帝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三权分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腐败。但秦朝的三权分立是建立在君主专制的基础上的,分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所以这种“组织精神”是不可能防止官员腐败的,故排除A项;在这种体制下最终具有决策权的还是皇帝,所以保证不了民主决策,故排除B项;这种体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为了解决地方无权的情况,故排除C项。故选D。7.秦统一

8、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巩固分封制B. 增强地方权力C. 加强中央集权D. 打破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 “(六国) 王子皇孙,辇来于秦”“被迁至京城咸阳”说明“秦朝加强对所统治地区的管理”,体现的是针对地方的管理,即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D属于官僚制度的意义。8.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

9、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A. 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B. 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C. 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D. 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主要的原因是隋唐以后科举制的实行,使有能力的庶族地主也能进入到社会的高层,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D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科举制已经推行,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唐宋时期中国一直是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没有变化,C项错误。故选D。9.张

10、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写道:“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这说明唐朝A. 权力中心转移到了政事堂B. 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被杜绝C. 皇帝的决策失误彻底消失D. 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可知唐朝政事堂的设立使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有助于减少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唐朝权力中心仍在皇帝,故A项错误。BC两项属于

11、绝对化错误,排除。10.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A.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B. 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C. 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D. 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答案】D【解析】据材料“秘密立储制度化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A项错误;秘密立储制并不能避免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故B项错误;秘密立储制也没有完全摆脱宗法观念,故C

12、项错误;秘密立储制立储而不公开,这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秘密立储制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容易错选B项,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是封建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故秘密立储制并不能避免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

13、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机构是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西汉“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央建制的机构,故排除A项;军机处有职无权,故排除B、C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汉的“内朝”与清朝的“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点睛】首先通过“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分析出军机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即可。12.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

14、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正确;A、B、C 三项均不全面,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分天下之治”、“分行

15、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进行分析理解即可。13.在古代雅典,僭夺城邦国家的唯一权力并无视任何先前存在的根本法而占有这一权力的人,被称为“僭主”,他们大多数是下层平民利益的代表,而且普遍卓有成就且政绩辉煌,但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僭主”的这一结局可以表明古代雅典A. 民众失去了政治热情B.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 民主政治已深入人心D. 注重维护城邦平民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题干设问“僭主”的结局:他们虽然代表平民利益,且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最终都没有好下场。表明雅典民众对于僭主政治持否定态度,倾向民主政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古代雅典民众失去政治热情,并且据所学相关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众积极参与城邦政治活动;B选项错误,此结局无法体现古代雅典政治生活缺乏法律基础;D选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注重维护城邦公民的利益,平民与公民不能等同。【点睛】本题解题首先确定设问是要求学生从“僭主”的结局中分析其表明的信息,结合对材料的分析可知雅典民众对于僭越行为是不认可的,意味着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然后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答案。14.“他以地域结合的体系取代了人身结合的体系。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