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鸡兔同笼问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0272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鸡兔同笼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鸡兔同笼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鸡兔同笼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数学专题训练鸡兔同笼问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

2、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鸡兔同笼”问题【知识要点】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基本思路: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

3、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基本公式: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鸡兔同笼的公式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因为它的变形更多!【例题精讲】例1 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100个头,320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例2 2分和5分的硬币共有70枚,一共194分钱,求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例3 大油瓶一瓶装4千克,小油瓶2瓶装

4、1千克,现有100千克油装了共60个瓶子。问大小油瓶各多少个?例4 一次数学竞赛共有15道题。做对一道题得8分,做错一道题倒扣4分,刘东考了72分。刘东做对了几道题?例5 甲,乙二人射击,若命中,甲得4分,乙得5分;若不中,甲失2分,乙失3分。每人各射10发,共命中14发。结算分数时,甲比乙 多10分。问甲,乙各中几发?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之鸡兔同笼问题透析练习 试卷简介:全卷共5题,全部为选择题,共100分。整套试卷注重奥数的本质,锻炼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鸡兔同笼”问题也是郑州小升初考试中的常考题型,而且常考变形题,加大难度。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解决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帮助学

5、生从容应对此类题目。 试卷考查的主要内容有:“鸡兔同笼”问题及变形题。 学习建议: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奥数就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建议学生将课本知识扎实掌握,比如计算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对应用题解题思维的发展,提高对常识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让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大的提高!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1.一个饲养小组一共养鸡、兔78只,共有200只脚,饲养组养鸡有( )只。A.12B.22C.56D.662.红铅笔每支0.19元,蓝铅笔每支0.11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2.80元,红笔有( )支。A.3B.5C.11D.133.班主任张老师带五年级(7)班50名同学栽树,张老师栽5棵,男生每人栽3棵,女生每人栽2棵,总共栽树120棵,那么有( )名男生。A.15B.17C.32D.354.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6副,恰好可供120个学生同时进行活动.象棋2人下一副棋,跳棋6人下一副.跳棋有( )副。A.9B.17C.34D.185.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么4分邮票有( )张。A.10B.30C.40D.70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