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

上传人:luobi****88888 文档编号:9210176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介绍(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体系介绍,主讲人:吴得林,引 言,按照财政部领导关于着力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加速实现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指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了22项准则,并对26项准则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已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会计师事务所施行。这些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第一节 执业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一、制定执业规则阶段(19911993) 中注协成立后,非常重视执业规则的建设。从1991年到1993年,先后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

2、)等7个执业规则。这些执业规则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正规化、法制化和专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节 执业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二、建立准则体系阶段(19942003)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订执业准则、规则,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经财政部批准同意,中注协自1994年5月开始起草独立审计准则。,二、建立准则体系阶段(19942003) 到2003年年中,中注协先后制定了6批独立审计准则,包括1个准则序言、1个独立审计基本准则、28个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10个独立审计实务公告、5个执业规范指

3、南,此外,还包括3个相关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和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共计48个项目。,第一节 执业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第一节 执业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三、完善与提高阶段(2004) 随着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立,制定工作转向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与提高准则质量并重。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在财政部领导的部署下,中注协根据变化的审计环境、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和修订审计准则。,第二节 加快执业准则建设的必要性,第一,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需要通过完善审计准则加以应对。 随着企业组织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

4、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判断和估计日益复杂,一些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需要出台新的准则予以指导。,第二节 加快执业准则建设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准则项目已不能满足行业要求,需要及时制定和修订审计准则。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理念的局限性日渐明显,主要表现在不能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第二节 加快执业准则建设的必要性,第三,国际审计准则质量有了全面改进和提高,需要我们在国际趋同上有新的举措。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于2003年底及时出台了4个审计风险准则,以此为基础,修改了其他相关准则。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

5、则的制定和修订,不仅部分准则项目将难以满足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要,还将拉大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距。,第二节 加快执业准则建设的必要性,第四,会计准则加快制定进程,需要独立审计准则同时跟进。 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需要两把尺度,一是会计准则,一是独立审计准则。由于部分独立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存在紧密联系,一旦会计准则出现制定、修订和废止的情况,独立审计准则应当及时出台或修改。,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一、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和局限性 (一)特点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个层次为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第三个层次为执业规范指南。(见图一),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

6、图一:,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一、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和局限性 (二)局限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由法定审计向企业业务领域拓展,原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框架不能满足业务多元化的需求。,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二、准则框架的重构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们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见图二和图三),图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注 册

7、会 计 师 执 业 准 则,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对 财 务 信 息 执 行 商 定 程 序,代 编 财 务 信 息,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审 计 准 则,审 阅 准 则,其 他 鉴 证 业 务 准 则,图三:,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二、准则框架的重构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分别简称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二、准则框架的重构 2.审计准则

8、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二、准则框架的重构 3.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二、准则框架的重构 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二、准则框架的重构 5.相关服务准

9、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提供管理咨询等其他服务。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二、准则框架的重构 6.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守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 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在对外宣传时,我们有时将执业准则简称为“审计准则”。,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三、准则名称的改进 (一)改进的原因 原审计准则体系包含了部分非审计业务准则,如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9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5号盈利预测审核、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0号会计报表审阅等

10、,导致以审计准则的名义规范其他业务类型。因此,在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我们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将非审计业务准则从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分离出来,按照其业务性质冠以适当的名称。,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三、准则名称的改进 (二)改进后名称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1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第1633号(41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第2101号(1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第3111号(2项) 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第4111号(2项)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1项),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四、准则编号的创

11、新 (一)现行编号的缺陷 目前审计准则是按发布时间顺序编号的,看起来连续,但实际上是零乱的,没有内在逻辑。为了克服按时间顺序编号带来的弊端,我们按照会计科目编号原理进行了编号。,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四、准则编号的创新 (二)编号的原理 在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中,准则编号由4位数组成,其中: 千位数代表不同类别的准则:“1”代表审计准则;“2”代表审阅准则;“3”代表其他鉴证业务准则;“4”代表相关服务准则;“5”代表质量控制准则。,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四、准则编号的创新 百位数代表某一类别准则中的大类。以审计准则为例,我们将审计准则分为六大类,分别用1至6表示。“1”代表一般

12、原则与责任; “2”代表风险评估与应对;“3”代表审计证据;“4”代表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5”代表审计结论与报告;“6”代表特殊领域审计。,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四、准则编号的创新 十位数代表大类中的小类。 个位数代表小类中的顺序号。 例如:第1311号,千位数的“1”表示审计准则、百位数的“3”表示审计证据大类、十位数的“1”表示获取审计证据的某一小类、个位数的“1”表示某小类审计程序的序号。,第三节 执业准则体系的构建,四、准则编号的创新 审计准则编号区域: 1.一般原则与责任(审计准则第1101第1152号) 2.风险评估与应对(审计准则第1201号第1231号) 3.审计证据(

13、审计准则第1301号第1341号) 4.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审计准则第1401号第1421号) 5.审计结论与报告(审计准则第1501号第1521号) 6.特殊领域审计(审计准则第1601号第1633号),第四节 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新要求,一、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账项基础审计方法(18世纪末期20世纪40年代) 早期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比较简单,注册会计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这种审计方法称为账项基础审计方法。 优点:有利于发现原始凭证和数据的造假。 缺点:审计方法简单,审计成本高,审计资源平均分配,不适应大型企业的审计。,第四节 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新要求,

14、一、审计方法的演变 (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由于企业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日益复杂,审计工作量迅速扩大,使得详细审计难以展开,职业界探索将审计抽样与企业内部控制结合起来。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称为制度基础审计。,第四节 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新要求,一、审计方法的演变 (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优点:审计抽样有了理论基础,审计成本降低,审计资源集中在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 缺点:没有考虑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固有风险,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第四节 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新要求,一、审计方法

15、的演变 (三)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所确定的,谨慎从事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将其确定为低水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和控制测试,确定检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这种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风险模型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见图四),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图四:,第四节 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新要求,一、审计方法的演变 (三)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16、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第四节 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新要求,一、审计方法的演变 (三)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优点:从理论上解决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缺陷,要求将审计资源分配到评估固有风险、测试内部控制和实施实质性程序。 缺点:固有风险的评估主观性较强,且不容易评估。,第四节 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新要求,二、传统审计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固有风险的评估 原独立审计准则评估固有风险应当考虑的事项: (1) 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 (2) 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稽查与征管/审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