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血液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81562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7.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基础医学概论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基础医学概论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基础医学概论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基础医学概论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概论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血液(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 血液生理,温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许益笑,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主要手段。 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 止血机能:含有凝血因子。,血液的基本组成 血细胞形态及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 血型,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三、红细胞 四、白细胞 五、血小板,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 浆,水:90-92%,溶质:8-10%,血液的基本组成,(一)化学成分: 90%的水 100多种溶质(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

2、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肝胆疾病: -谷氨酰转肽酶、转氨酶等,急性心肌梗死: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肿瘤:癌胚抗原(CEA) 、甲胎蛋白(AFP)等,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浆蛋白组成: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主要功能: 1.形成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2.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3.运输功能 4.防御功能 5.营养、缓冲功能,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1.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NaCl,H2O,H2O,半透膜,渗透压,(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3、,(二)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 300mOsm/L,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护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蛋白构成的渗透压。 主要物质:白蛋白 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4、 主要为Na+、Cl-、糖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Osm/L) 小(1.3mOsm/L) 占99.6% 占0.4%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保持正常循环血量 和功能,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2.血浆pH值 7.35 7.45,取决于: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肺排酸功能 肾排酸保碱功能,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血涂片,扫描电镜,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数量:呈双凹圆盘状,无核和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Hb),RBC 男:4-5.5 x1012/L;女:3.5-5.0 x1012/L Hb

5、120-160g/L 110-150g/L,贫血:红细胞数 31012/L(血红蛋白 100g/L),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 50% 女:37% 48%,血液的基本组成,(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通透性 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 渗透脆性,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通透性,半透膜,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循环中,常要挤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并在通过后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变形。,红细胞,红细胞(R)电镜图 红细胞变形穿越脾血窦内皮细胞(E)间隙,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

6、沉 通常用血沉反映 血沉:RBC在静置血沉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度。 正常值:男性第一小时约015mm, 女性第一小时约020mm。 意义: 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好;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差。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表示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NaCl,0.6%,红细胞,(三)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O2和CO2 O2和Hb结合成HbO2,100ml血液可运送20ml的O

7、,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O比溶解于血浆的多70倍。Hb还可以和CO结合,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的形式运输CO。在红细胞参与下,血浆运输CO的能力比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的多18倍。 2.缓冲作用 红细胞内的缓冲对可以缓冲血液的酸碱物质。,红细胞,(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部位:红骨髓 2、原料: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辅酶。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平均寿命120天,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素主要为爆式促进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PO2 RBC Hb,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肝细胞(次),雄激

8、素,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扫描电镜图,红细胞,白细胞(410)109/L,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28 淋巴细胞 2030,白细胞,白细胞的功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主要是能做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并有免疫机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电镜图,吞噬的细菌,吞噬体,细胞核,特殊颗粒,糖原,白细胞,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正常成人数量为(100-300 x109/L),血小板,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静止相 机能相,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生理特性,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血管受损血小板与内

9、皮下成分(胶原、微纤维)结合 2、聚集 血小板相互粘着,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组胺等 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 质排出的现象 4、收缩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参与下,血凝块回缩 5、吸附 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血小板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血凝块,血小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2.参与止血和凝血,血小板,1、血管收缩 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疏松的血小板血栓 3、血液凝固 局部发生血液凝固形成牢固的止血栓,基本过程,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

10、现象。,生理性止血,生 理 性 止 血,正常内皮细胞,血小板附着受损的 内皮细胞表面,血液凝固与抗凝,可溶性 纤维蛋白原,不可溶性 纤维蛋白多聚体,本质:,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此外,凝血因子还有:PF3、激肽释放酶等。,(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血液凝固与抗凝,纤维蛋白,(二)凝血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内、外途径),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与抗凝,(1)内源性凝血: 血液接触异物表面而启动的全部由血液内部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 (2)外源性凝血: 由来自血管外

11、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血液凝固与抗凝,组织因子的活性,组织,TF(U/mg),肝脏 10 肌肉 20 脑 50 肺 50 胎盘 2000,血浆:全血加抗凝剂后,离心所得上层淡黄色液体 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成为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清没有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的物质。,(三)抗凝血系统,细胞抗凝 体液抗凝,血液凝固与抗凝,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清除促凝物质(内毒素等),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细胞抗凝,合成抗凝物质AT-III, PC等,血液凝固与抗凝

12、,血液凝固与抗凝,体液抗凝,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血液凝固与抗凝,肝素,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维蛋白(原) FDP,血型,一、ABO血型 二、Rh血型,相对恒定的血量对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器官的灌流量非常重要。,少量失血(30%),危及生命。,输 血,输血效果良好, 输血大量溶血和血管堵塞 病情加重死亡 提示 不同人的血液有某些类型差别。 1901年Landsteiner 发现了RBC的ABO血型系统。,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 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血型: 红细胞

13、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凝集原: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两种不同血型相混时,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它是免疫反应的一种形式。,红细胞凝集,(一)ABO血型的分型,1. 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决定。 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 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B AB型:同时存在A和B两种凝集原 O型:既不存在凝集原A也不存在凝集原B,ABO血型,ABO血型,A凝集原+抗A凝集素 凝集反应,A凝集原+抗B凝集素 不凝集反应,ABO血型,(二)ABO血型鉴定 基本

14、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即红细胞凝集反应: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簇的现象。,抗A血清,抗B血清,。,。,。,。,。,。,。,。,。,。,。,。,。,。,。,。,。,。,。,。,。,。,。,。,。,。,。,受试者红细胞悬液,例:,B凝集原+抗A凝集素 不凝集反应,B凝集原+抗B凝集素 凝集反应,ABO血型,ABO血型的检测: 用已知血清检 测未知血型。 结果判断:,ABO血型,控制A、B凝集原生成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基因型 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ABO血型,ABO血型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一对染色体上出现的两个基因各来自父体和母体并决定子代的

15、基因型,A O,B O,+,B O,A O,O O,亲子鉴定,ABO血型,Landsteiner and Wiener在猴血中发现(1940) Rh血型系统的五种抗原: D、E、C、c、e (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Rh阳性红细胞膜上含D抗原者 Rh阴性红细胞膜上不含D抗原者,Rh血型,Rh血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1.Rh血型系统中血清不含天然抗体 例: 输血 供血者(Rh阳性) 第一次输血无明显凝集反应 受血者(Rh阴性),(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抗体),再次输血产生凝集反应而溶血,Rh血型,2. Rh抗体主要是不完全抗体IgG,其分子小能透过胎盘 例:,分娩时,胎儿RBC,胎儿(Rh阳性),胎盘,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和溶血(新生儿溶血),第二次怀孕:,第一次怀孕:,诱导孕妇(Rh阴性)产生抗D抗体,胎儿(Rh阳性),输血的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心脏负荷过重 5.出血倾向 6.细菌污染 7. 传播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