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525546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课时课件212.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d(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考点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4、创新与借鉴、融合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第五课 文化创新,1、文化发展的实质 2、为什么要文化创新(即其必要性、重要性) 3、实践的定义,考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就在于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 的内在动力,见课本48页,(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4、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是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B,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考点2:文化创新的意义,下列关于

3、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是()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立意: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作用的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A B C D,2、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3)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认识、关注、虚心、创造,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所包含的道理是(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统

4、一的 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A,单项选择,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4)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就在于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动力和基础,是源泉,(1)文化发展的实质,(2)为什么要文化创新(即其必要性、重要性),(3)实践的定义,2、巨大的作用,巨大的意义,(1)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文化创新的作用,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考点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外来文化),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1)

6、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之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单选:1.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我们应积极尝试不同的草本植物,C,(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对外来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

7、相互交流、借鉴、融合。 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竞争又合作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有(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3、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考点4:创新与借鉴、融合 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

8、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考点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1、正确的对待当代文

9、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1)含义: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 外来文化:是指从异域传入的外来文化 (2)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优秀和腐朽的部分 A.外来文化中有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中有外来文化, C.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也会逐渐变成传统文化,即消化吸收了外来文化就变成了传统文化,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1) “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守旧主义:固守民族旧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新文化,根本否定 民族传统文化 封闭主义:固守民族旧文化,拒绝接受任何 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

10、外来文化,否定民 族文化,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3、我们要在历史与现实、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2)在文化 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对待外来文化的

11、基本原则,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 “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B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毛泽东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在这里,毛泽东主席批评这他们 实际上犯了什么错误 A守旧主义核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D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B,单项选择,综合探究 学习型社会 1、必要性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技进

12、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2、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3、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4、目的建立学习性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回答 1、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建设学习型社会 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

13、新变革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A. B. C. D. 2、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 A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B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C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D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发航天技术的开始,科学家们指出,人造卫星上天以来的48年中,世界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多。从1993年到2003年,人类的知识翻了一番;2004年到2010年,人类知识将有“爆炸性”的突破;2011年到2020年,人类知识将比现在增加3至4倍,航天技术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建立学习型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优质教育 必须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A. B. C. D.,C,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4、创新与借鉴、融合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读书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