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101319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福利课件092第二章2均平思想(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第二节均平主义的福利思想,2,一、均平思想与平均主义 1、在个体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反对贫富悬殊,要求缓和贫富对立的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观念 2、平均主义,也称绝对平均主义,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要求平均享有社会性的一切财富 特点 平均主义的目的是保障合符资格者拥有相等的分配结果,此要求假设只要符合这个分配结果就是好的,不符合便是不好的,诸子均分制,平均主义都那么可怕么?,3,二、不同阶层的均平思想 (一)地主阶级思想家、政治家的均平思想 1、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缓和贫富矛盾,要求改善贫民生活,抑制富豪的政治主张。“抑兼并” 与否? 例: 孔子:论语季氏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

2、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朱熹: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4,“均无贫”并非提倡绝对平均主义,相对的平均 2、“均”、“平”的议论,既有政治内涵,即指施政公平齐一,也有经济内涵,即指“分田制禄”或赋税徭役征调的相对平均,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具体表现 3、汉唐以后,士大夫和执政者在关注施政“均平”时,多是以经济问题即如何使土地占有和赋役负担相对“均平”为焦点的,并提出具体建议或措施,5,(二)农民的均平思想 1、是一种反对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夺,要求改变地位,取得生活温饱的朴素的平等、平均思想 2、秦汉时,多以摆脱人身依附为口号,唐宋以后的农民起义大都把“均平”作为

3、旗号 3、天朝田亩制度: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均,6,4、资产阶级革命者: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三)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调节阀,它能够促进社会变革,维护统治秩序;同时农民群众也借以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开展要求平等和平均的斗争 三、建国后平均主义的盛行及其根源 (一)表现 一大二公,公有制,7,1、在分配制度上,过分强调分配结果的均等 2、盲目“向共产主义过渡”,实行“平均主义”,给平均主义贴上了社会主义的标签 3、挫伤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保护懒汉、落后、牺牲效率 (二)原因 1、历史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因素:供给制脱胎而来

4、,8,3、意识形态 (1)过分强调分配,个人因素 (2)有限的福利和劳动保障 四、均平的福利思想 1、重视财富的再分配以及机会均等问题 2、推动普遍共享、底线公平社会的建立 3、关注实际福利的提高以及人们心理的平衡,9,二、均平 (一)上古汉语 一种公正的社会秩序:平、太平、平均、均平 1、程序上的公正无私 2、结果平等 (二)佛教 无差别(indifference),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诗经小雅,印度佛教文化: 事实判断的无差别,无价值判断 处世态度(价值取向) 神学平等,10,(三)宋代以后 1、等地称谓 2、地势不高不低 3、儒学家:兼爱、中庸、空门,11,四、公平与效率问题 1、几个概

5、念 平等 指本质上的平等, 指分配上的平等 公平 对理想事物的合理分享,12,公平即平等,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平等,保证人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相同结果或成果,“同等的分享” 机会均等 公正 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侧重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13,公平则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强调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用以防止社会对待中的双重(或多重)标准问题 公正重视事情现有的状况、结果是否符合公正的要求或规则;同时为了保证事情的现状、结果的公正性,公正还必须重视造成、产生这种现状、结果的程序 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决定着公平的正向意义,公正当中包含公平。公平强调客观性,带有价值中立

6、的色彩,工具性强。 效率,14,经济学概念 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 3、当代中国的公正问题 改革实践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先富带动后富 从平等与效率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5,将原本只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问题扩展到了初次分配中 在初次分配,按照要素贡献分配既体现了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公平与效率是相容的 缺陷 贫富悬殊 诱导人们放弃公平的追问 成为拒绝社会变革的理论借口 牺牲平等与公平无法实现共同富裕,16,政策向“权力强者”的倾斜,损害“权力弱者”的利益 社会需要公正 公正是现代社会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依据 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就是公正 公正对于效率的生成与促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7、17,公正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的条件 公正可以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避免有增长无发展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更亟需社会公正,18,阻止主要社会群体的弱势化趋势 表现 生活窘迫 基本权益难以维护 基层财政能力弱化 相对地位下降 危害:,19,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会被严重削弱 工人和农民居于主体,其他阶层不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抵消发展的成果 削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内需不旺) 影响社会的安全运行 警惕精英利益群体间的结盟,20,政策倾斜 违规保护 项目指定型 危害 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 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规则 造成一个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21,从“劫富济贫”、“

8、劫贫济富”到“增富减贫” 劫富济贫是一种心理状态,劫贫济富则是现实(所得税),人为地加剧贫富差距,破坏了分配领域的公正性 公共投入的优先次序 基本的民生问题 再发展 马斯洛,22,思考题 1、平均主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建国后平均主义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3、平等、公平的含义 4、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解 5、当代中国不公正的表现及其解决之道。,23,参考文献 1、米祖旭:论共同富裕与平均主义,重庆大学学报 2001,(3) 2、曾宪玉等:关于平均主义与社会公正的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1) 3、汤清:论社会公正与弱势群体,兰州学刊2004,(1)。 4、吴忠民:社会公正

9、六题防止中国社会天平的倾斜,东岳论丛2004,(2)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秦晖:印度将超过中国吗?光明网,2006-09-27 农业 工业 经济 文化 中国改革面临的公正性危机甚于印度 “斯托雷平式改革”,25,中国产权配置的公信力与道义合法性问题 中国人的世俗平等传统比印度人的“舍平等”、“空门平等”更具有进攻性 能否妥善解决社会公正与民主滞后问题,26,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取消对产品的私有,统一分配,生活福利主要归国库负担,25家设一国库,婚娶、弥月、喜事等钱一千、谷100斤,鳏寡孤独国库供养。,27,作业 1、中国人的仇富心理调查与分析。 2、均平思想对于中国福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