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1094117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8.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民间文学教程,段宝林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第一节 中国民间文学的采录简史,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与整理方法,3,第一节 中国民间文学采录简史,一、古代中国 民间文学采录处于自发无序状态。,4,二、现代中国,1、北大征集歌谣运动 (1)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蔡元培校长启事,发起在去昂过范围内征集近世歌谣活动。 (2)刘半农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 (3)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妇女杂志论民间文学,5,二、现代中国,2、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1920-1925) (1)周作人、沈兼士 (2)1922年歌谣创刊,发刊词阐述歌谣运动的宗旨和目的 (3)搜集大量歌

2、谣,进行比较研究,带动了传说故事研究、方言研究、民俗研究等。,6,二、现代中国,3、中山大学 (1)1927年,“民俗学会”成立,容肇祖任主席。 (2)民间文艺创刊。董作宾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三个目的“学术的、文艺的、教育的”。 (3)1928年民俗周刊创刊,顾颉刚发刊词中提出“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中的历史。”,7,二、现代中国,4、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内设“民间文艺组”。 5、1936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在胡适的主持下回复,新组“风谣学会”。 6、北新书局:语丝以周作人个人趣味为主脉,开展大量民间文学的记录和讨论研究。,8,二、现代中国,7、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

3、(1)民间文学的采录高潮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解放区文艺的最高纲领,“新秧歌”等活动的展开,9,三、当代中国,1、十七年时期 (1)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2)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 (3)工作特点:有了全国性的组织,能展开大范围的工作。革命、阶级斗争相关作品大量涌现,不符合党的意识形态的民间文学作品被忽视甚至批判。,10,三、当代中国,1、十七年时期 (4)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大规模地搜集民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十六字方针。 (5)过分注重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将与之密切联系的民

4、俗学、俗文学、人类学视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加以取缔,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工作变得愈发单一。 2、文化大革命时期,11,三、当代中国,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1978年,“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暨学术研讨会” (2)1979年,民间文学复刊 (3)丁乃通介绍国外研究情况,中国民家故事类型索引 (4)197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辑民间音乐五套集成。 (5)歌谣: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12,三、当代中国,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6)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7)2003年,“保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3,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与整

5、理方法,田野作业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与案头研究相对应的深入实地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既具有方法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14,一、对民间文学传承人进行识别,(一)民间文学的传承与民间文学的传承人 1、民间文学搜集范围包括历代社会民众创作和承传的所有口头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在民间的传承状态,自古以来就是以“人”为传承的载体,是人际关系的直接传承,诗通过口耳传递深层文化信息的传承。 3、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采录,要特别注意对民间故事讲述家、民歌手等传承人的发现和识别。,15,(二)民间文学传承人的一般特点,1、掌握作品数量多。 2、传承活动得

6、到当地听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3、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 4、有自己的传承线路。,16,(三)民间文学的传承线路,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流动的特点。在传承的实态上,却是通过具体的、个别化的,有时甚至是单线传承来体现的。,17,(三)民间文学的传承线路,1、家庭传承,又分为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 2、社会传承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进行的传承活动。其中在特定的生活地域内进行的,可视为地缘传承。在某种行业中传承的,可视为业缘传承。,18,二、掌握民间文学的传承特点,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其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传承的时间与场所的特点: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19,二、掌握民间文学的

7、传承特点,1、女性传承人:传承场所内向化,基本以家庭为轴心。 2、男性传承人:有走南闯北的经验,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故事。 巧妙地利用这些传承特点进行搜集工作,可以拉近与民间文学传承人的距离,使他们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讲述或演唱作品。,20,三、坚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的原则,(一)全面搜集、立体描写 1、全面搜集 (1)是指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全部进行采录,在指导思想上不设任何“禁区”。,21,(一)全面搜集、立体描写,(2)必须排除思想上的各种“干扰”。 在搜集采录作品时,不宜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能

8、简单地用现代思想去衡量历史上产生的作品。 (3)全面搜集还包括对同一类型作品的众多异文的搜集。,22,(一)全面搜集、立体描写,2、立体描写 (1)表演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民俗学界,建立了口头文学研究的表演理论。认为对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延伸至文本以外的讲述情境,将文本还原于田野,把叙事文本与叙事存活其中的特定“情境”结合起来考察,研究才是有效的。 故事、表演和事件,将民间文学分为三个部分:叙事文本、叙事事件、被叙事事件。,23,(一)全面搜集、立体描写,表演理论要点归纳: 讲述时的记忆与其所含意义 讲述过程中所有的参加者 讲述时的各种非口语因素 传承人的个人特性、身份背景、角色以及其文

9、化传统 讲述时的“情境”,24,(一)全面搜集、立体描写,(2)对民间文学作品讲唱、表演场景及情境等立体性的记述,是对民间文学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 段宝林,25,(一)全面搜集、立体描写,3、实际操作 (1)在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中,搜集范围的固定与搜集作品的目的密切相关。 (2)对“全面搜集”原则的理解和把握,与搜集者对这一原则的认识,以及搜集者自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26,(二)忠实记录与立体描写,1、忠实记录主要指忠实作品的思想内容,忠实作品的艺术形式。 2、关键是要忠实记录讲唱者的语言,不加入自己的任何补充和删改。 (1)这种记录必须是与讲述或表演同步进行的,而不是事后的补记

10、。 (2)最好的方法是运用录音机、摄像机,但仍需要辅以必要文字记录。,27,(二)忠实记录与立体描写,3、民间文学在流传中的变异,是社会民众集体对作品进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活动,是社会民众思想、愿望、艺术审美等方面变化的反映。这与记录过程总采录者人为的修改在本质上是不同的。,28,(三)慎重整理,1、整理是民间文学作品从口头语言到书面文字的一种转换过程,其目的是使民间文学作品能最充分地显示出它原有的面貌,从而对其进行保存、研究及流传于推广。 2、不改变原作品的主题,不改变原作品的情节,不改变原作品的人物,不改变原作品的语言风格。,29,(三)慎重整理,3、整理工作主要体现在: (1)删除明显的

11、文化糟粕、色情描写及其他低级庸俗的描写。 (2)对讲唱者记忆有误而造成的情节上不合逻辑的地方可适当调整。 (3)将口语表达中意思含混、用词不当之处加以订正。,30,(三)慎重整理,4、整理的方法: (1)较为严格地忠实记录稿的整理。 (2)带有一定程度文学加工的整理。 5、在对原始记录稿进行整理时,我们要将整理和改编、再创作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区别开来。,31,(四)搜集民间文学的具体方式与方法,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有科学的质量要求,同时还要有必要的组织准备与技术准备。,32,(四)搜集民间文学的具体方式与方法,1、民间文学采录的方式 具体作业方法:广泛采录、村落普查和对民间故事讲述家、民歌手的重点采录。,个人分散式采录,集体集中式采录,定居式采录,随机式采录,33,(四)搜集民间文学的具体方式与方法,2、民间文学采录的具体方法及步骤: (1)准备工作 可以分为组织准备、理论准备、采录工具与设备及其他准备工作。 (2)实地采录 熟悉环境的方法、与采录对象接触的技巧、调动讲述者情绪的方法与技巧等。,34,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