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93297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中人教版必修四1.2.1哲学的基本思想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的哲学思想,哲学的分类,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脱离物质世界、在所有人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个人的感觉和意识,认为是因有了人才有世界,哲学的基本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哲学的定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

2、: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

3、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意识,称为正确的思想意识。 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称为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地反映。 意识既包括感觉,也包括思维,更重要的是思维。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制约因素: 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4、不同。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就能正确认识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

5、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必须满足先行后续及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坚持发展的观点,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

6、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

7、、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

8、做矛盾。 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双方的关系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两分法是全面的看问题的观点,相反,称

9、为一点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在: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结合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是因为,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 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

10、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重要作用的矛盾。 两者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11、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 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

12、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又称之为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原理的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作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作外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坚持内外因结合的观点,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量变: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3、要坚持适度原则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要重视量的积累,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为什么能够必定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的成长为什么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

14、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联系的观点与孤立地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最根本的分歧在于: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反对形而上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主观能

15、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与物的区别。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包括: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即通常我们说的“做”。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说的决心、意志等。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对事物

16、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的必备条件: 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发展的。,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要求我们: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超越; 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