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 篇一:由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的弊端 由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的弊端 摘要: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充满讽刺意味的人物画廊其中,范进中举这一回尤为重要,他作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xx,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科举制度的若干弊病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了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不健康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范进中举、科举、弊端 关于吴敬梓,胡适曾经这么评价过:“我们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1胡适之所以这么推崇吴敬梓,与他的传世之作《儒林外史》是分不开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具有鲜明讽刺意味和批判色彩的的社会问题小说,它通过18世纪封建科举制下的儒生群像,揭示了儒林群体的精神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敬梓获得胡适如此评价便是当之无愧的,然而,仅仅看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吴组缃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全有了2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儒林外史》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知识分子性格的历时性以往我们常常会将问题置于“断代”的框架里,力求知人论世,殊不知,很多问题只是换了形式,骨子里还是老问题。
因此,反观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儒林”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 《儒林外史》成功刻画了很多艺术典型,有对科举八股迂腐痴狂的马二先生、卑鄙龌龊的乡绅张静斋、贪婪残暴的官僚王太守、空虚无聊的假名士娄三公子和娄四公子等等其中,刻画的最为传神,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范进小说第三到四回,讲述了范进中举,发疯,后恢复正常的故事范进原先是一个连考二十多次未中的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无米下锅,于是到集市上卖鸡听到中举的消息,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便发了疯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从此,越来越多的人来奉承他,田产房屋,奴仆丫头都有了,一路可谓平步青云中举原本应该是封建社会的xx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发生在范进身上却充满了滑稽与讽刺这说明了科举在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改变底层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暴露了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以下就通过范进中举具体分析科举制度的弊病之处 首先,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了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小说通过周学道的眼睛给我们展现了范进出场的显著特点: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破毡帽、朽烂和扯破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值十二月份,即便广东气候温暖,穿着麻布直裰此时也显得不合时宜,而这一切都可以归因于贫困。
范进当时已五十四岁,连考二十多次未中按理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哪一行,温饱问题起码可以解决,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穷困潦倒然而范进对科举过于痴狂,即使未中连考二十多次,心中也依然持有考科举这种不可动摇的信念,以至于今人看来,范进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正如鲁德才所说:“就造型语言而论,这已活画出一个老实、穷困、潦倒,同时又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戕毒的灵魂3科举入仕本无可厚非,但是因此而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奴役成一个麻木潦倒的考试机器,就显得很不值了 当范进考上举人,街坊领居争相报喜,而范进却当是“哄他”,“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不理”等一般人考上科举,起初可能不大敢相信,但随后心情应该是非常激动的范进表现出来的是起初便坚定地不相信,认为是在哄他那么这种不信究竟合不合理呢?细读文本,结合他的科举经历来看,显然是符合文本情节的李汉秋在《吴敬梓的讽刺三重奏》中说道:“作家正是从他的不信,写出他由长年的科场失败所造成的屈辱和痛苦?因此连希1 2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330页 胡益民周月亮著:《儒林外史于中国士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2版,第1页 3鲁德才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第79页 望之心都不敢萌生了。
4失败的次数太多,范进便习以为常,仿佛每一次考完,他就等着没有考上的预期结果尽管有那么多次的失败经历,加上胡屠户不留情面的冷嘲热讽,范进依旧没有放弃科举入仕的念头他始终处在不愿放弃科举之路,又不相信自己能考中的矛盾状态之中这种矛盾又麻木的想法源于对科举的深信不疑和固执追求李汉秋还提到:“几十年的客场蹭蹬造成范进浓厚的自卑感??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轭下落第文人的心酸悲苦5在胡屠户面前,他总是表现得“唯唯连声”,默默接受,如同万劫不复的奴才范进作为人应有的个性在屡败屡战的科举应试中消磨殆尽,只剩下一副空皮囊,毫无生气 确定自己考上举人,范进拍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之后便疯了科举入仕是多少xx的理想,而范进因为二十几次的考试经历,竟一下无法接受这个福音,是一件很滑稽且讽刺的事情让人不禁思考:因为考试而疯掉,到底值不值?科举本身是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而设定的,但是沿袭到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八股文成为能否考上的关键八股文严格的字数和句式要求,严重束缚文人的思想,像范进这样多年考试的人,备受八股毒害也不足为奇机械的八股取士制度对人的个性和思想造成严重毒害,使得原来作为人的个体变成一个个考试机器,失去唐人抒写性情的能力了。
其次,科举制度还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化最典型的就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反差中举之前,胡屠户竭尽所能地数落范进,称其为“现世宝穷鬼”,之后则毕恭毕敬地称为“老爷”、“文曲星”,这种称谓上的急剧转变可见胡屠户趋炎附势的小市民嘴脸之前,他只带了一副大肠和一瓶啤酒,得知范进中举,便带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后物质的反差,也说明了胡屠户打算在女婿身上投资的卑劣想法这样的例子文中不胜枚举,从“癞蛤蟆想吃起天鹅屁!”到后来夸赞贤婿,扯后襟,“把手缩了回去”等细节,胡屠户的想法之所以前后不一,关键在于范进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企图赢得范进好感,使其忘记之前的不愉快,从女婿身上捞到一些好处滑稽的是,小说设置了胡屠户在众人的怂恿之下,将疯了的范进打醒,胡屠户自然心中不安,恐遭天谴鲁德才说过:“因为当一个本来平庸粗俗的人物想表现为让人尊敬的对象时,就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6胡屠户想借范进的身份提高自己地位的想法,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同是家中亲人,范进母亲的表现与胡屠户的势利和鄙俗形成了鲜明对比当得知儿子疯了,老母亲先是慌了,用开水灌下去,后不停地向人哭诉,尤其是“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这些例子处处说明了作为一个母亲,她首先关心的不是中举带来的富贵荣华,而是眼前范进发疯,让她内心焦虑不安。
这种朴素的真情是胡屠户世俗的想法所无法匹及的 另外,张静斋也是一个重要角色得知范进中举,张静斋以极其敏感的嗅觉奔赴过来,并十分亲热地以“亲切的世兄弟”相称,同范进攀亲附会,“如至亲骨肉一般”对于平时不来往的范进,张静斋是因为其社会地位提高而如此积极拉拢,企图为日后的“打秋风”铺垫从这儿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再正常化,关系的远近伴随利益的变动而异化 最后,科举制度带来了不健康的社会风气范进连续参加二十多次的科举,一直没中,却依然不放弃,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科举可以带来名利双收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张静斋以及邻里乡亲都过来巴结凑热闹,一夜之间被捧在众人掌心的地位这种纯粹为了改变现状的考试目的,只能为国家培养一个个世俗的丑恶嘴脸,无法达到输送人才的客观效果另外,刘汉秋说过:“虽然中举与作官,尚隔一层,可是人们竟如此敏感地预料范进之入仕如操左券足征封建科举与功名利禄怎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7这种风气的形成,不仅源于xx对科举功名的狂热追求,还有老百姓推波助澜的结果老百姓对官僚阶层的卑躬屈膝,4 5岳麓书社编:《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欣赏》,岳麓书社1984年5月第1版,第148页 岳麓书社编:《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欣赏》,岳麓书社1984年5月第1版,第147页 6鲁德才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第77页 7刘叶秋著:《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136页 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不良风气的发酵,例如范进中举后,有钱的送田送房产的,而没钱的也来,只不过是投身为奴,图荫蔽。
总之,xx自身对功名的追求和老百姓的哄抬发酵,使得科举制度更多的成为人们发家致富夫人龙门,而不单单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通过范进中举,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明清时期的科举扭曲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化,带来不健康的社会风气纵观整部小说,吴敬梓刻画了儒林众生相,并不是简单展示儒林丑态,而是想要后人养成一种社会心理:“就是提倡一种新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知道‘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文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8以牺牲个性思想去追求简单的富贵功名显然是不值得的,这样即便获得了声望和名利,作为人的个体却消失殆尽,最终呼应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声音! 8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331页 篇二:《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十七 范进中举 一、目标导航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 ) ②星宿( ) ③攥着( ) ④腆着( ) ⑤斋公( ) ⑥行事( ) ⑦带挈( ) ⑧绾了( )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环境: 故事情节: (5)疑问摘要: 三、课堂互动探究 1.感知文本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 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 (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 ,揭露 。
四、课堂练习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_____ _____萨 _____自 桑 (二)选词填空 1.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 (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2.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也还干净,就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些 3.屠户把银子 (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A. 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