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74249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XX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考真题篇一: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解析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答案:D 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本题选D。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

2、,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后世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4.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

3、原答案:D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题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业。备选项中,只有D项中“鼎”的含义指王位、帝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5.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6.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

4、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 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 7.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B.C.D.答案: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

5、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故正确而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两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故均正确。 8.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和“帝”的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9.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尖锐刑罚严酷土地兼并

6、严重 A. B. C. D.答案:D 本题考查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表明秦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其表现为严酷的刑罚和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后,没有出现战乱频仍的现象,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而非民族矛盾,错误。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秦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10.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7、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C项不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11.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 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答案:C 由档案史料的内容可知该机构的职能是上传下

8、达,故选C。A在清代已不存在;材料体现的是皇帝的旨意,B、D无权拟旨。12.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 自秦汉至宋元,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A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自秦汉至宋元,君主专制呈加强趋势,故“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与史实不符。自秦汉至宋元,宰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不正确。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13.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

9、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 材料中“议大政,谳大狱”说明军机处参与政务,“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必须奉旨办事,故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排除A、D两项。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军机处机构完备,故C项错误。 14.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

10、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理解题干材料的涵义。据题干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选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能洞察其品行,官员失职后虽被严惩,但已对百姓造成危害。其实质是强调选官应注重个人品行,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实质;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

11、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朝的三省体制将相权分割,高宗还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让三省中品位较低的官员参预朝政,更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C项可以作为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体现高宗这种做法的目的;题干内容不能体现抑制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6.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C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

12、供了社会各阶层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正确答案选C。1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答案:C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诸侯丧失了地方管理权,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君主专制的削弱,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诸侯的权力问题,未涉及宗法制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权力的削弱而非扩大,分封制并未得到巩固,D项错误。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原因是对中国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缺乏正确的、全面的把握。1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答案:B 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清代政治体制的特点。从材料信息看,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时,依照“样本”画“葫芦”,没有自己的见解,照本宣科,这说明清代政治体制的僵化与官员的墨守成规,故

14、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帝个人独裁”。1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特征。A项表述不确切,中央集权制、思想大一统等都是维系统一的

15、主要条件;B项说法不恰当;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专制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加强,C项符合史实,符合题意。20.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 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及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及“行走”等可知A、B、D三项分析正确。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21.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A 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是由中央派驻官员实行间接管理的区域,行政区则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区域,监察区转为行政区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A项正确。B项中的“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