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87325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1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精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附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时评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古希腊艺术家根据数的规律,赋予艺术品比例 上美的和谐。例如,黄金分割比例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石,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其体现为 光影、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从达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就能看到 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无论是科学教育领域所提倡的 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 学)教育理念,还是艺术领域对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诸多尝试,都是在同源中寻找更多交叉与融合的可 能性。 在科学教育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能仅仅喊口号,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与尝试。

2、尤其在自 然科学类博物馆,积极开展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体验,从审美和艺术层面扩大科学 教育的影响。例如,上海科技馆联合多家博物馆、高校科研院,共同主办了“一带一路”科技文化 展之“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展。该展览不仅呈现了青花瓷的发展脉络、文 化内涵、艺术鉴赏等,同时关注了青花瓷制瓷与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公众呈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 “青花盛宴”。又如,中国科技大学梁琰老师拍摄了美丽化学系列视频,从艺术角度阐释了科 学之美,让更多孩子在科学启蒙阶段就爱上化学。还有一些艺术家与科学家、音乐家合作,把气象 数据改编成乐谱进行表演,用数据可视化的艺术方法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近

3、几年,国家对各类博物馆的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和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步伐。 当前博物馆教育进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最大瓶颈就是缺少一批既能准确传递知识,又能跨界融合、 引导公众去动手、理解和体悟的教育人员。因此,相关部门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教育人员、展示设 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帮助他们打破科学与艺术之间思维惯性的屏障;其次,博物馆要积极争取各类 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跨界合作,打开博物馆教育的新视野;最后,博物馆应积极发展覆盖高端人才的 专业化师资队伍,弥补现有人才队伍的短板。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让喜爱的人参与跨界的事。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张双南教授除了给研 究生讲授高能物理方面的专业课

4、程,还开设了科学方法与美学课程,备受欢迎。博物馆就应该 积极寻找这样的跨界科学家,用专业与热情弥补不足、放大长处。可以说,避免博物馆展示的同质 化,尝试与艺术家、科学家和优质社会机构的跨界合作,不失为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一大趋势。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01 日 0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在达芬奇之后才让人们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 B.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体验是有积极意义的实践与尝试。 C.上海科技馆主办的“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为公众呈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青花盛宴“。 D.相

5、关部门要加大对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是因为他们无法打破思维惯性的屏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福楼拜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与艺术在某些方面存在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性。 B.文章提出从审美和艺术层面扩大科学教育的影响,自然科学博物馆成为实践与尝试的重要平台。 C.文章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能很好进行的原因在于教育服务、人才培养没有跟上步伐。 D.文章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举例阐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相关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艺术融合恰当就可以用直观生动的艺术方法呈现科学,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B.相关人才的培养不仅要

6、打破思维惯性的屏障,还要打开教育新视野,壮大专业化师资队伍。 C.博物馆要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寻找跨界科学家合作,避免博物馆展示的同质化。 D.与不同领域的专业、非专业人士跨界合作已然成为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一大趋势。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 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 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 2000 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 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

7、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 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 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 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 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 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 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8、是在中西文 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 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 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 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 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 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 物种。 在文

9、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 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 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 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 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 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 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1. 下列关

10、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B.“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通过对“守成“与

11、“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 20 世纪 90 年代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到 21 世纪初火

12、爆荧屏的幸运 52开心辞典 等,这些栏目开启了观众对文化类节目浓厚的兴趣和热议的主题。近几年兴起的传承者喝彩 中华诗歌之王在汉字、成语、诗词、书信等看似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 时代风骨的精神内核,让文化类节目再度引人注目。尤其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 等文化节目从众多明星真人秀中突围,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活泼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深入人心,实 现了收视口碑双丰收。这一现象不仅得益于政策导向的助推,更是节目制作理念积极对接时代变迁 和行业发展变化的结果。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下,互联网带来了观看方式和传播渠道翻天覆地的改变,内 容收看早已突破了单一的电视端口,呈现移动化、碎片化的趋势。这

13、意味着内容生产者要更精准地 服务于受众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现实生活、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乃至时代精神同频 共振。 时代语境渗透和影响着电视语言。从说教式的知识教育普及,到观众易参与的问答竞赛,再到 以故事讲述、情怀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互动模式,文化类节目“讲文化”“悟文化”,荧 幕内外互动,全民参与,经历了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一档能被称为“现象级”的文化 类节目还要能延展“客厅时光”,突破平台与圈层的壁垒,通过激发受众创作与个性化解读的欲望, 深入渗透受众生活。以央视的朗读者为例,节目利用“朗读亭”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 形成人际传播格局,在社会的非触网人群中也产

14、生了强烈反响。 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不应止步于传播层面,更要致力于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创新表达中凝聚社会 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内容生产者必须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与现代受众的认知、情感、 生活相契合,与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可匹配的融合之处。正所谓字句诗词有乾坤,文理情怀通古今。 中国诗词大会里的唐诗宋词距今虽千年之遥,却呼应当代人对“诗与远方”的憧憬向往有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有“依依墟里烟”的田园,也有“长河 落日圆”的塞外节目让受众与东坡饮酒、秦观夜话,与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实现了中华文脉 与当今时代的连接。藏于隽永文字中的,还有共通的情感共鸣和意趣思考。在

15、朗读者中, 96 岁翻译家许渊冲分享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生命的思考时,提出“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延长我们的 白天,从夜晚偷几点钟”,也让正在现实生活中为梦想努力拼搏的观众心有戚戚。编导挖掘朗读文 本背后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感悟,使传世佳文的作者、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 因同一篇文字跨越时空限制,达成情感上的共通与精神的交融。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化类节目借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之基,遥遥相应今日时代之 主题,成为观众荧屏内外、跨越时空的精神相聚处,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被称为综艺 节目中一股清流的文化类节目,未来必将滋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丰富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光明

16、日报2017 年 11 月 14 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类节目引人关注是因众多明星参与其中,观众获得了情感的共通和精神的交融。 B.文化类节目经历了形式多样的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现在已经完全成熟。 C.文化类节目的成功要求内容生产者必须找到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可匹配的融合之处。 D.文化类节目被称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已经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文化类节目栏目的变化谈到传播形式的演变,再到文化的有效传承,最后对文化类节目的 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B.文化类节目种类繁多,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主要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两个节目为 例,让行文更有针对性。 C.文章在谈到对文化的有效传承这一问题时,提及了众多名人,并引用名言名句,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文化气息。 D.在谈及综艺节目如何深入人心时,作者主要从节目制作理念积极对接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变化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