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救济制度包括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958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救济制度包括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行政救济制度包括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行政救济制度包括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行政救济制度包括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行政救济制度包括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救济制度包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救济制度包括(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政救济制度包括篇一:中国行政救济制度及改革浅论中国行政救济制度及改革摘要:我国行政救济因起步较晚,存在一定缺陷,不符合当代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通过对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行政救济制度比较,发现我国行政救济范围狭小,救济制度审级不够严格等一些问题。所以我国的行政救济应该扩大救济范围,独立司法机构财政和人事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等一些措施入手,完善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关键词:日本行政法;救济手段;法源一、中国行政救济制度的结构行政救济制度按照当事人的请求权,可以分为不服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和侵权的申诉控告、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一)申诉和控告申诉和控告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行政救济制

2、度中也当然适用。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二)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篇二:关于行政救济制度的法律检讨摘要: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有侵权必有救济的法制原理。本文对我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救济现状从立法、执法层面上进行分析与反思,努力为国家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献计

3、献策。关键词:行政争议;行政救济;法律检讨 国家行政主体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产生的争议即为行政争议。行政争议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家行政权力与相对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之间存在着矛盾。按照行政法一般原理解释,有侵权必有救济。行政争议发生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为解决行政争议须预先设立一定的解决争议的法律机制,这就是行政救济制度,它主要包括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因而,建立行政救济制度的目的,在于纠正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本质上说,行政救济制度是公民在行政法律上获得法律帮助的最后一种手段,是现代法治社会国家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4、不可或缺的制度。(一)关于行政复议99年4月九届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较之9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行政复议条例在立法上是个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强化了行政复议的监督功能。行政复议宗旨之一就是为了纠正违法的或不正当的具体行政为给社会特定的相对人造成伤害,因而规范行政主体行为的程序性要求就特别的重要。行政复议法从复议申请的受理、做出复议决定作了详细的规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政复议法在复议机关法律责任的设计上,第一次用五个独立的条款明确复议机关及其责任人员在徇私舞弊、渎职或者在复议程序、环节的违法作为、不作为的法律责任,比行政复议条例只有第53条一个条款的笼

5、统性法律责任规定其监督力度要大得多。除此之外,对涉及行政侵权赔偿的,既使申请人复议时没有一并提出,而复议机关认为符合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的,复议机关应当决定依法给于赔偿。二是突出了体现了行政复议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救济功能。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既要依赖于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监督,更需要法律的赋权或不禁止相对人行使某些权利的法律保护。行政复议法保护性规定,具体反映在:第一,行政复议法第七条第一次明确了对抽象行政行为可以进行限制性审查。也就是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不符合法律精神,那么,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

6、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甚至包括国务院部门的非规章性规定也是这样。较之原复议客体只局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实属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它预示着,随著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更高层次的涉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抽象行政行为将接受法律审查。第二,复议受案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出现的资质证、资格证等问题,对行政机关关于土地、矿芷、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决定的权属纠纷,对行政机关单方面违法集资、征收财物等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等都纳入了复议审查的范围。 !- 第三,扩大了相对人的复议申请选择权,删除了一级复议制。在原复议条例规定的既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为的职能部门的本级人政府申请复

7、议的基础上,把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也作为了相对人在特别情形下可以选择的第二级复议机关,体现了对申请人权益的最大限度的程序性权利保护。纵观行政复议法,我们认为,该法在立法上达到近年来较高层次。现在,关键是如何执行和操作的问题,尽管本法确立了复议机构和人员的明确的法律责任,但现实机制中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复议机构设立上的非独立性,使得行政复议效果圆满与否更多的取决于复议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这对于发展中的救济制度,不能不是一个缺撼。关于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从90年10月生效实施以来,在推进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人民法院为了实施行行政诉讼法做了大量工作,十年共审万件行政诉讼案件,案

8、件类型涉及五十余种。但是,客观地说,行政诉讼状况在所有国家司法行为中是最不理想的,以九九年为例,全国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为97569件,占收案的%,而同期刑事案件540008件,占收案的%,民事案件3519244件,占收案的%。大量的争议被各种原因堵在了法院大门之外,即使受理了争议,其诉讼难度也大大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客观现实告诉我们,纸面上的行政诉讼法虽己生效十余年,社会各界也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深入人心的行政诉讼制度尚离我们很远。 123 1.法治观念的误区一-行政诉讼法超前存在。行政诉讼法该不该搞?这似乎不成问题。事实上,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中央集权制作为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强大的行政系统除了服

9、务于皇权,绝无与其抗衡的力量。只有官治民,从无民告官是真实写照。因而,有不少人始终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民主政治传统的国度里,在一个上千年人性受到扭曲的社会生活中,从文化传统到公民素质、行政官员层次都缺少实施行政诉讼的起码社会条件。行政诉讼法超前存在。2.法治观念误区二-公权高于私权在一个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社会里,国家权力之大是我们一般人难以估摸的。公权即国家权力,它以维护国家抽象利益和社会不特定对象利益为职责。私权是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等相对人的权利,它是相对人自己具体利益的反映。权力与权利一字之差,却体现着不同的法律价值和法律理念,代表着法律对公权和私权二者关系的不同评价与保护,这实

10、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利益和相对人利益如何处置问题。宪法确认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宪法也表明了国家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但两者如果出现冲突,则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占主导,个人利益须让位、服从于国家利益。我们以为,在公有制的社会里,国家利益是重要的但如果忽略了甚至否定了相对人利益,坚持绝对的、具体的国家利益至上,用公有制冲击公民个人的私有制。这只会断送社会主义前程。中国有一句老话: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没有小溪,何以成江海。不论何种性质的社会,其发展规律一定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国家利益至上在一个法治民主的社会里只是特别情形的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诉讼法不论是规范国家权力运作的法、控制

11、行政权力滥用的法还是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法,其不仅有存在价值,更有实施价值。权力与权利成为行政诉讼的主线条。 !- 3.法治观念误区三-政府当然代表人民的利益本身这个命题在抽象意义上是最好的,反映出一个社会之中政府作为大多数社会民众利益代表者的价值追求,问题在于抽象的理念通过政府的具体部门与人员与特定的相对人所发生的职务关系,既使执法主体主观上并无过错。但人性自身存在的难以克服的缺陷,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在我们的个案中,政府当然的、一厢情愿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命题是缺乏逻辑支持的,至少存在着不严谨性。4.行政诉讼的法律性要求-对依法行政的司法审查法治的真谛在于良法得到一体遵行并有权威。行政争议通

12、过行政审判,它解决的就是政府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则。学界公认,符合法律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说,政府行使权力不仅应合法,而且应该合理、适当。大陆法体系强调政府应该诚实信用、承担侵权责任,强调用比例原则、行政合理原则控制那种在法定权限内为所欲为的恶意行政,强调司法审查中的对行政行为显失公平的变更等。这一切,需要政府的宽容苟同,需要独立的法学家阶层的努力,更需要有这样一种机制让我们的护法使者-法官能够独立自由权威高效而务实廉洁地进行法律的正确实施,法院、法官成为了社会与政府化解纠纷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5.行政诉讼法典的修改与完备最高人民法院91年搞了个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

13、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总计115条,20XX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又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总计98条。98条较115条具合理性,具体表现为:(1)在受审范围上取消了不当的限制,除了传统的列举式情形外,凡国家法律不禁止的原则上都可以诉讼,既使象规章不依法授权组织出现的行政争议也纳入了受审范围;(2)对被告和原告的举证责任作了合理划分,除继续坚持行诉法第32条关于被告国家行政机关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外,对原告人在起诉讼中涉及到依申请的行政行为程序性问题也要求原告承担必要的举证责任;完备了行诉法第2条、第24条关于原告资格和第25条关于被告资格的规定,明确了诉讼参加人的权利和义

14、务,体现了对相对人诉权的保护。增加了确认判决和驳回诉讼请求两种裁判,完善了行政诉讼法的裁判方式等等。不论是115条还是98条都属于司法解释,只能在现行法律之下进行。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中还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完善:第一,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之一-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原则89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之所以考虑这样设计,一是基于我们过去没有行政诉讼的经验,二是考虑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目标,三是对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无科学认识。应该说,法院审查因原告引起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符合世界各国行政诉讼制度之要求。但当代世界,在行政权普遍膨胀这样一个现实中,行政权的行使稍有不慎,具体行政行为直接损害的是特定公民的利益,而抽象行放行为稍有闪失,将给社会不特定对象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不公与痛苦。因而,在健全、民主的法治社会中,司法权和行政权是平行而实在的,它们都对产生机关负责,对法律负责,一旦行政权超越法律范围。司法机关有权依法采取或选择防止越权或滥用职权的手段和方式来消除行政权的不公正、不公平的状况,这种手段和方式最有效的就是靠行政诉讼法则来评价、制衡行政权。依靠手段的公正和程序的科学严密,使引起当事人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