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4853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篇一:微生物实验心得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已经结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中,以前也只是在书本中学习,但是真正走进它们的世界中是通过这个课程开始的。在开始微生物实验之前我是以为这个实验不会很难,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这个课程真的很难。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你还需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神。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本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几个实验和报告的要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和以往其他实验的不同。实验步骤虽然很简单,但是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你整个实验结果的失败。这个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实验步骤说难也不难,其实无非是先对配置培养液

2、,然后对清洗干净的试管、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液进行灭菌,等灭菌完了就放入无菌室进行细菌的接种,最后将接种好细菌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进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过程我却状况百出。我总结了几点导致这么多次实验失败的地方。第一是操作不够规范,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液后没有摇匀导致培养基边缘开裂,未等琼脂培养液凝固就倒置导致培养基分布不均匀。第二是理论知识欠缺,没有等培养液冷却至40到50摄氏度就倒入培养基然后马上就接种了细菌,导致细菌已经被烫死。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自主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试验以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题设计实验,我们小组通过PH值,温度,紫外线照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很

3、满意,很明显。大肠杆菌在PH值为7时生长最适,在温度为37时生长最佳,紫外线会抑制其生长。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参与了,操作了,才会知道。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照顾。篇二:微生物实验心得姓名:关琦琦 学号:09070401048 班级:生物科学09-2班 指导老师:吾尔恩微生物实验心得本学期已临近尾声,我们即将告别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在这一学期,八个微生物实验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将会陪伴我们一生,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实验来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微生物实验。我选取的实验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之所以选择这则实验是因为这则实

4、验比较简单,而且涉及面非常多。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则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影响主要分以下几种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结构入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完整性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为其最适生长温度。 PH: H+影响菌体细胞质膜上电荷性质,微生物吸收物质变化,影响代谢,高浓度H+或引起菌体表而蛋白质和核酸水解以及影响酶和活性.渗透压:微生物在等渗溶液中可正常生长繁殖;在高渗溶液中细胞失水,生长受到抑制;在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膨胀,因为大多数微生物具有较为坚韧的细胞壁,细胞一般不会裂解,可以正常生长,但低渗溶液中溶质

5、含量低,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抗生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能选择性的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微生物的实验其实简单来说步骤几乎相同:制作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微生物、培养、观察菌种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本次实验也是这样首先制作培养基,在进行倒平板步骤时,对平板环境进行区分,然后进行接种。在进行倒平板的时候,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倒置,同时也要保持平板的厚度均匀。在进行菌种接种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划线方式,一般是选择Z字形划线法,注意不要把平板弄破,等到平板凝固后才可以进行接种。接种时也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经过培养后,再观察最后得出结论。通过

6、一学期的实验,我越发的明白实验操作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实的基础。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实验成 功与否的关键部分,可是马虎不得。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实验,个人 认为要有强势的人员搭档,不说是精通实验操作规程,最少也得知道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要做实验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后续的实验无疑 是与决定性作用的。 对于个人的实验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平时的积累,有些实验操作繁琐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些都应该是逐渐培养起 来的。最后,简单谈一下自己在微生物实验室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刚开始的时候,最令我头痛的就是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和消毒与灭菌两个实验可以说是微生物实验的最近本课程,内容有配制培养基、分装培养基

7、、为下次试验准备菌种及无菌器材等,内容显得非常繁多紧凑,需要准备的器材、药品及用具较多、较杂、较细。最后只能是提前参照微生物实验教材,将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药品、器材及仪器等统统罗列出来,计算出实验时大小材料需用的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验准备时遗忘相关物品,另一方面也可为以后同一实验的准备工作提供依据,使实验准备工作逐步趋于程序化,从而在有效低实验准备工作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准备效率。还有一点很重要,在科研型实验室里就不能不说导师和师兄师姐,其实他们才是最具价值的“活文献”,他们就是实验室里的参考文献,活参考书。生物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其中科研经验的积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

8、分,导师和师兄师姐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幅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效率。总之,为了保证实验过程高质高量完成,除了实验准备及实验过 程外,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实验操作人员必须 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同时还要和理论课老师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学好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篇三:微生物实验总结微生物实验总结微生物在地球上存在了30多亿年,人类在数百万年前出现之后就一直和微生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面、果酒和啤酒酿造、牛奶和奶制品的发酵等都是那些看不见的小生命做出的贡献。微生物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微生物实验我们可以更加的

9、了解微生物的“习性”就如同养的宠物一样,什么样的食物会发育更好,什么样的天气会心情好,什么样的玩具会有益等等。培养、分离、鉴别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自然界中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是不同的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不同类别的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一般不同。同过这些实验便能一一考证。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最佳途径。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实验操作人员必须 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同时还要和理论课老师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学好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在每一次

10、实验中不仅仅要专心认真的做实验,还要认真的写实验报告,并从实验中总结不足。再比如在调试显微镜的时候由低倍向高倍慢慢调试,在使用高倍时更应该小心调试细准焦螺旋,以免压坏载玻片,在使用油镜后要将油镜拭擦干净,保证显微镜的清洁,这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以下就我们做的实验错误做列举:进行菌种接种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并,注意不要把平板弄破,等到平板凝固后才可以进行接种。接种时也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经过培养后,再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在酸奶中菌落测定时,封口不及时有外界的细菌污染。药敏实验中因为试验中放置牛津杯时也将培养基戳破,导致实验观察受到影响,并且在接种时因为乱放培养基将未接种和已接种的培养基混淆导

11、致试验中3个培养基并没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我们的自主设计实验是探究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原理是将细菌置于抵渗液中,菌体因吸收水分膨胀甚至破裂;如果将菌体置于高渗液中,则菌体内的水分就会渗出,结果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不同的细菌对渗透压的抵抗力不同。但无论哪种细菌对渗透压的抵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则使菌体生长受到抑制只有在等渗溶液中,微生物才能正常生长、繁殖。实现这一理论我们需要制作200ml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1g,蛋白胨2g,蒸馏水200nl),将其调PH至,后平均分成四份各50ml,分别加入0g、1g、5g的NaCl固体,配置成NaCl浓度分别为0%、2%、5%、10%

12、的4种不同浓度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从培养基中吸取10ml加入试管中,不同浓度的培养基各取三支试管。在此操作时因实验思考不严谨是采取分别称量配置了3份不同浓度的溶液,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配一份未加入NaCl的培养基,再份为3份,加入不同克数的NaCl,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由于营养素的计量不同导致的误差。虽后来的实验结果并未受到影响,但思考不严谨是值得反思的。通过以上的错误我们明白了做好实验的具体要求,实验前做好预习,并思考实验原理。实验中正确选择实验方法与实验器材,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知道如何实验、判断结果的可靠程度。 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内容和重要的物理概念,以形成物理思想,培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培养实验技能。最后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