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3905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篇一:浅议古代的选官制度浅议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偃师市实验高中二班 王帅奇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各种选官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公正的选官制 度稳定统治,错误的选官制度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并且探究了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关键词: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正文: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说法,人才的优劣对于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如果能建立有效机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并且知人善任,势必会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有效公正的选官制度稳定 统治,错误的选官制度则阻碍统治。盘点古代历史,都有哪些选官制度呢?这些选官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

2、展有何作用呢?。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 几个阶段。一、夏商周三代主要是“世卿世禄”制度以及按军功授爵从夏朝开始,“父传子,家天下”,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也就是所说的“世卿世禄”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但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稳定性。世袭制度虽然让奴隶主阶级能够坐享其成,却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还得需要有用之才为国家撑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国之间战

3、争不断。因此,战功卓著的人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象楚国的吴起,魏国的庞涓,齐国的孙膑等。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不过,一些有谋略、有才干的文人在个别时期也得到一些统治者的重用,如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等。但总的来说,更多的统治者是重武轻文的。而重武轻文导致以武功治天下,文官反而不受重视,以致在分裂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烽火连绵,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二、两汉的察举制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我国由贵族政治进入官僚政治时代。楚汉相

4、争,刘邦重用张良、韩信、萧何取得胜利,开创了秦末以来“布衣将相”的局面。至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选官制度,这其中以察举制为主,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以察举和征辟为主。如汉武帝时期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通过举“贤良方正之士”董仲舒、田千秋、公孙弘从民间被发掘,成为国家的能臣干吏。这套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确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对维持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统治阶级腐朽思想的滋长它也变得消极,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东汉时期察举制逐

5、渐被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所把持,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后来察举慢慢变成辟除,即高级官员任用吏属的一种制度,使得各公卿牧守为了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皆争相笼络人士,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靠有权有势之辈,这样便出现了“门生”的概念,使个人势力得到急剧膨胀,造成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后来曹操的“唯才是举”就是对这种弊病的纠正。三、魏晋时主要是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即由朝廷选派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但随着“中正官”被名门士族把持。所选官吏已经违背“不计门第”的初衷,以致此后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是“上品

6、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变成了魏晋时士族把持政权的保护伞。左思曾写诗云“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来表达对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不满。那些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隋朝在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必然性地创立了一种崭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四、从隋朝到清朝的科举制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起初袭用九品中正制取士,由于不利于皇帝集权,不久即废除,把选官权集中到吏部,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7、科举考试正式形成。以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的高下,这是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后世一直相沿。唐太宗时用人不拘出身,任人唯贤,使科举制度成为一种选贤任能的常规制度,有一次他看到士人入考场时满心喜悦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武则天时大兴科举,创设武举科;唐玄宗登基后励精图治,使科举走上正轨,真正意义上的创立了科举制度。北宋时期,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废除了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明经诸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并采取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北宋时期的宰相许多都有进士出身。象范仲淹、王安石、吕蒙正等,真正为国家选拔了优秀人才。科举制

8、度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不计门第”的选官制度,使处于下层的xx也能凭自己的才能进入统治阶层,相对来说较为公正。它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第一,剥夺了魏晋以来士族地主阶级的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官吏的任用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消除在选官方面的腐败。第二,科举考试是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这样有利于吸纳人才,缓和矛盾,也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三,科举和读书、做官的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到明清时期,由于科举考试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这样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

9、也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一、使知识分子的学风脱离实际。二、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三、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了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清政府也认识到科举制的落后,终于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至此,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落下帷幕。纵观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规律: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开、公平、客观。指导教师:偃师市实验高中 郭晓燕教师点评:古代历史上选官方式多种多样,这篇文章

10、从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选官制度入手,重点阐述了它们的演变过程,并且分析了每一种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从而归纳出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线索清晰明朗,可读性非常强。总的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优点:一、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确凿,多采用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如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如我彀中”就形象说明了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统治。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二、文章用词准确、严谨、科学,体现了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基本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生动。三、采用一分为二的评述方法评析了每一种选官制度的优劣,有一定的深度,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尤其是对科举制前期进步作用和后期消极影

11、响的分析上非常精彩全面。“学史而明智,察古而知今”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要从中得到借鉴,指导我们现实生活。倘若文章最后能联系到时下的高考制度就更加完美了。学生论文篇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主讲人: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教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历史的脉络绵延不断。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在制度文明当中尤其以政治制度文明而著称于世,在政治制度文明中又以选官制度的完善和用人策略的精彩而为古今中外所赞叹不已,留下了数不

12、清的溢美之词和民间的传说。比如说周文王遇姜太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箫何对韩信,三顾茅庐等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就认为,现代西方的官僚制度渊源于中国秦以后的历史。1983年曾经任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艾伦坎贝尔教授来中国讲学时就曾经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当然,对这些佳话我们要有辩证的认识,但是我们的祖先在选官制度与用人策略上的发明创造这是历史事实。这些积极的发明创造是我们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制度保证。因此,我们对这样一些赞美之词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它的确构

13、成了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对民族的优秀文化应当有所了解,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策略应当有所认识。如同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历史文化素养,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要有历史眼光。他还特别的指出,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国古代的选官与用人问题,就是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是从传承和总结历史经验,培养历史意识、素养和历史眼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出发点。历史上的选官用人问题内容非常的丰富,涉及到选官用官

14、,监督管理等等多方面。限于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主要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起源,奴隶制时代的选官用人以及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选官用人,主要谈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是谈一谈中国古代的吏治观,主要谈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四是对中国古代选官用人问题进行若干的分析,探讨他们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一、选官制度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方法下面我讲第一个大问题,选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官用人方法。(一)历史传说时期的选人用人方法首先我们讲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历史传说时期的用人方法。选官用人制度是与国家的产生同步

15、的,而在国家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是原始氏族民主制度作为选官用人的基本方法。在那个时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我们今天所讲的原始社会所谓的选官用人的方法那只是一个历史传说。原始氏族民主制度可以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大阶段,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各氏族部落的公共权利机构是氏族民主议事会,由氏族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部落内的一切事务。我们今天发现的属于仰韶时期的半坡遗址,距今大约7000到5000年的姜寨遗址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民主议事公共场所的遗迹。氏族首领由氏族民主议事会选举产生,如何选举这些氏族的首领呢?他们主要是看他对于氏族的功劳以及他本人的技能,还有本人的信誉等等。当然,这还是一种社会分工。他们与后世的官吏还不能等同,大约到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开始出现了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出现了部族集团和部落联盟。比如说像华夏集团,东夷集团等等,都产生在这个时期。我们古史传说中的皇帝、炎帝也都是属于这个时期的。在这一个时期,早期文明产生,各部落和部落联盟内,他们的首领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权力。但是氏族民主制度依然还在,在这个时期产生氏族首领的方法依然是通过原始氏族民主制度来进行推举产生的。根据古史传说,在炎黄时期还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