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62366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拓展校本研修渠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拓展校本研修渠道三涧中小“跨学科、跨学校”教研活动纪实一、 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界限已经逐渐被打破。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互动合作,建立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三涧堡中心小学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下辖两所村小。传统的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师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英语、音乐、美术、信息等薄弱学科,只有两三个教师在一起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已制约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村小教师 “孤军奋战”的局面若长期以往,会致使其停滞不前。为此,三涧堡中心小学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立足教师发展需求,打破传统的同学科教研活动方式,开展“跨学

2、科、跨学校”开放式教研活动,为不同学科教师及村小教师搭建起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推进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二、活动基本内容(以一次活动为例)(一)中小高景兰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语文18雷雨一课。中小语文、数学、英语、信息、音乐五个学科老师和村小的骨干教师观摩及思考。(二)高景兰老师课后做教学设计说明及反思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总的来

3、说,课堂按照预设的环节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比如识字教学张弛有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教学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氛围融洽,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1、指导朗读的方法过于单一。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还不够明确,第一个层次要读正确,第二个层次要读流利,第三个层次要达到有感情朗读。我只是设计了自读、指读、分组读、男女读的形式,读到后来,学生兴趣明显不足了。我应该选择适合感情朗读的句段给学生进行范读,帮助后进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理解。2、学生语感有待培养。在识记生字的环节中,学生齐读时声音很刺耳,显然他们还没有掌握读词语的要领。

4、为了显得有气势,每个字都是喊出来的,不但学生读着累,听课的人也觉得不舒服,今后教学中,特别要强化语感的指导训练。“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今后教学中,我会积极探索,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座的各位老师虽然学科不同、年级不同,但学科与教学都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恳请各位老师帮助我诊断、指导,多提宝贵意见。(三)教学诊断及反思主持人:刚才看了高景兰老师的课并听取了她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和课后反思。下面请各位老师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科角度出发,谈谈你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寻找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并能为本节课支一招。刘艳红(中小英语老师):今天看了景兰老师执

5、教的雷雨一课,总体感觉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得恰如其分,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也非常自然流畅,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很及时、很到位,而且贯穿整堂课之中,让学生感觉如沐春风,如浴甘霖。我觉得本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创设情境,身临其境。教师巧妙的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雷雨画面。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是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

6、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注重学生的积累与运用,在英语课上叫做知识的拓展。而这节语文课恰恰缺少知识的拓展,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深度,不够充实,只停留在文本学习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没有运用。比如说: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欣赏雨后的自然美景,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小青蛙,能把看到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如果你是小鸟或者蜻蜓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样就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本课的设计能加上类似的拓展环节,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一定会提高。潘坤(中小信息技术老师):我也十分赞

7、同刘艳红老师的观点。景兰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经历有限,老师运用动画视频,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乌云、闪电、雷雨、彩虹等景象呈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识字环节,老师也利用多媒体设计了“采星星”的练习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效性很强。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语文老师诗意般的语言,情意绵绵,娓娓道来,宛如一位母亲,又好似一位指挥家,让人流连,催人奋进。而我在平日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操作技术的指导,忽视了语言的熏陶和感染,所以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今后教学中,我也要尝试像语文老师那样,声情并茂得讲解,

8、运用语言的艺术,打造灵动的信息技术课堂。如果说建议的话,景兰老师在识字环节幻灯片制作背景选用上,不够细致。应该选择背景颜色与字体颜色反差较大的图片,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不影响学生观察和记忆。我保存了不少PPT的背景图,以后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共享。王荣华(中小音乐老师):景兰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我最欣赏的是识字练习“开火车”环节,震撼、紧凑、高效!可见平日训练扎扎实实。老师一声令下,全班同学齐喊“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开火车!”,并伴有整齐划一的动作,然后开始读词语。当时让我很振奋,感觉是运动会入场式鼓号齐鸣,特别有气势,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可想而知。由此让我想到了,不

9、论哪个学科,如果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能这样设计一些情境或铺垫,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一定是高效的。唯一感到遗憾的也和高景兰一样,感觉朗读的方式稍微单一了。雷雨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有感情朗读,而且雷雨前、中、后三部分都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对雷雨的景象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果考虑时间的话,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配乐朗读。我个人认为雷雨后,雨过天晴这部分最适合配乐朗读,可以选择“班得瑞”曲目当中的蓝色天际,清新、舒缓,让学生和着优雅的乐曲,体会雨过天晴时的舒畅,印象一定会格外深刻。语文课需要音乐的渲染,音乐课需要文字的解读,的确是相得益彰。张研(中小语

10、文、数学老师):以上几位学科老师的点评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节课,景兰老师抓住了“读”这条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代说,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读的过程当中,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有情感的体验,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数学学科特点是强调思维的逻辑性训练,注重知识的结果性检测。所以,我认为这堂课的最后,缺少知识检测环节。语文教学目标有的是显性的,可以直接检测的;有的是隐性的,不能随即检测。这节课的识字教学目标完全可以设计几个练习当堂检测,例如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多音字组词,形近字组词、扩词等等。郝爽(村小语文老师):看了景兰老师的这节课,突然有了“

11、井底之蛙”的感觉。景兰老师班将近五十名学生,一堂课四十分钟下来,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注意力紧跟课堂节奏。而对比自己班级,不到二十名学生,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效果却不及这节课。我留心观察,学生注意力之所以如此集中,关键是景兰老师时刻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她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孩子身上,把每个孩子都尽收眼底。更主要的是景兰老师已经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烂熟于心,课堂上似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满足了学生渴望被重视的内心需求,所以才会以积极地态度回报老师,回报课堂。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周世丹(村小数学老师):一进中小的课堂,心里有一种满满的感觉,尤其学生

12、一举手,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班级人数比较多,课堂发言的机会实在有限。当看到学生热情高涨的举起小手,又因为没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沮丧,心里总感觉应该采取一种适当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展示的机会。比如朗读课文时,除了个别指读之外,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朗读评比或同桌之间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小范围内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学习热情必定会更加高涨。我想小组合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小这样的大班额是非常实用、实效的一种教学策略。主持人:刚才几位老师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高景兰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及想法。基本达成的共识是: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合理使用,

13、教师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知识目标的检测,音乐气氛的的渲染是语文课纵深发展的要求,不可轻视。虽然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不同,但教育观念与方法,驾于课堂的技巧与能力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科之石也可以攻玉。希望通过今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跨学科、跨学校教研活动,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迪和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学科教学,在观摩、互动、探讨、体验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同时希望大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实践与完善,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三、活动后记1、跨学科、跨学校教研活动,打破了桎捁教师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从纵向学科体系延伸走向横向学科拓展意识。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在这里有了全新的体验思考、改进、积淀、超越。2、跨学科、跨学校教研活动,避免了个别学科及村小“单打独斗”的局面,扩宽了教师的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思维,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让教研活动走向开放、充满活力。3、跨学科、跨学校教研活动,实现了以“强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推动了“中小牵动村小”区域内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