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谏议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61972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谏议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唐朝谏议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唐朝谏议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唐朝谏议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唐朝谏议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朝谏议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谏议制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朝谏议制度篇一:唐初谏议之风之考鉴唐初谏议之风之考鉴文献综述: 在历览多册有关唐初社会各方面的书籍后,我对唐初的政治民主生活产生的极大的兴趣,以贞观政要为代表的记录唐初政治生活的典籍囊括在了我的引述和论证当中,本篇欲从多方面去论证它的合理存在。由于各种不能预见的原因,本篇在引述材料和论证问题是必有不少漏失之处,恳求斧正。内容摘要:繁盛的唐帝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在给予这些美好回忆的同时历史本身就已经存在了,作为后续的历史主体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我是心潮澎湃的,追溯历史的本原其基础在唐初就已经打牢,尤其是政治基础更是达到了封建历史的顶峰,其突出特点就表现在谏议之风盛行。(一) 唐初政权中的

2、士族地主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在后汉时期业已形成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历史的发展。士族门阀制度走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唐初士族地主对其政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所占比例虽为数不大,却控制着唐初政权的机枢部分,对唐初政权的走向起决定作用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与正在上升的庶族地主之间的斗争,斗争的激烈程度也反映了当时的士族地主对权利欲望的追求度。当时的士族地主可大体分为三部分:关陇贵族在政治中具有绝对核心作用,因为作为唐政权的缔造者就是关陇贵族的一部分,另外还有山东旧贵族和早已没落的江南贵族。相比之下山东士族在政治上稍占优势,而江南士族在这时则早已衰落,已完全沦为关陇贵族的附庸。关陇贵族作为政权的核心

3、,他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是不能动摇的,以唐高祖时担任宰相的除李世民和李元吉之外的10人中,关陇贵族成员占了7人。“可从这7位宰相的任期来看,刘文静不到一个月,窦威只作了28天,窦抗也只作了4个月,但其不能参与政务,只能作为陪侍游宾,裴寂和宇文士及是很晚才担任宰相的,至于他们为何在高龄才担任宰相恐怕与他们在年轻是缺乏政治管理经验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担任时间也只有一年左右,杨恭如虽为列宰相,却长期镇守西方边陲,并不是真正的宰相。”这7人当中除刘文静、裴寂和宇文士及具有为相能力外,其余4人都是平庸之辈,可既是平庸之辈,高祖为何还要重用他们呢?莫非高祖本人不知道他们才能平庸,可已在隋朝为官数年在官场摸爬

4、滚打数年的高祖看不出他们才能平庸,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相信。分析其心态不难看出,关陇贵族虽然在政治中没有绝对的威慑力,但作为政权主宰者的李渊依然想通过关陇贵族来担任要职来达到扩大关陇贵族影响的目的,毕竟在唐代初年士族政治还没有完全没落,仍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关陇贵族集团是以西魏、北周以来的六镇鲜卑贵族为主体,联合关陇汉族地主,凭借武力建立起来的一个统治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形成过程也与李氏的发迹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武川镇军阀在北魏实力崛起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正是这个军事集团对后来西魏政权产生巨大作用。宇文化及作为后来西魏政权的主宰者通过婚姻、交友等方式集结了一大批同盟军。高

5、祖祖父李虎就曾担任西魏柱国大将军,而其妻独孤氏也是西魏高层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李氏可以说是西魏、北周士族政治的典型代表。从周书书可以查阅到“李弼担任北周柱国大将军、太傅,独孤信任北周柱国大将军。”关陇贵族作为唐初政权的核心,却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为政治核心而表现出的卓越政治才能,究其原因,这是关陇贵族本身就具有的军事贵族的弱点,尽管从隋代开始,这个集团的主体就转变成为汉族官僚,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下弱点。其一,这个集团的家族不可能有很多,他们大多是通过武功进入这个集团的,并依靠高官厚禄来维持他们他们地位的,在社会中没有很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联系,因而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经过

6、周隋和隋唐两次朝代的更替,特别是经过隋末农民战争,这个集团受的打击是巨大的。武德元年六月,李渊早诏令中谈道“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其二,尚武的风气一直很流行。新唐书谈到“关中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被之人武,故尚鬼戚,其泰可与也。”这是就当时的风气而记,军功成为这个集团的仕进的主要途径。所以,关陇贵族集团本身成员即不多,加以尚武的风气,能够经世治国的人更少。山东士族作为唐初政权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初政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德年间12位宰相中,山东士族成员只有封伦一人,可长期担任宰相职务并执掌政务的是裴寂、萧禹、封伦和陈叔达四人。由此可见,山东士族在唐初政权中还起着

7、重要作用。而且从唐自“建国”到平定天下这段时间里,山东士族在摆在唐统治者面前棘手的山东问题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毕竟山东士族在当地还享有相当高的名望。“唐在关中建国后,面临着复杂的东方问题,而且那里也是起义的中心地区,唐初统治除了要在军事上压倒这一地区外,政治安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篇二:监察与谏议制度 2页监察与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萌芽阶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针对政府机构和工

8、作人员的监察活动,这时的御史虽已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二)形成阶段。随着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在我国的最终确立,中国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监察制度。秦汉是中国官制的定型时期,也是正式监察制度的形成期。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仅次于丞相, 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上,各郡设监郡御史,直接隶属中央的御史大夫,对郡县文武百官进行监督,并负责向中央提供郡县长吏的为政情况。监御史只向中央负责,不受郡守统辖。汉承秦制,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

9、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 ,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包括1个司隶和12个州。司隶设司隶校尉1人,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权混杂,后来刺史逐渐变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失去监察作用,故改称州牧,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制度便基本瓦解。(三)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

10、分变化。长官御史中丞职权很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另一个变化就是“风闻奏事”制度,也就是说御史不需要有真凭实据,只要听说有什么情况,就可以上奏对某个人进行弹劾。随着监察机构及其长官的权势日益增大,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以发挥其监察效能,明确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纠,也要罢官。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四)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组织完备、职责明确。形成了台谏并立制度,完善了御史机构,在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形成了严密的御史监察系统。另外,设置了政权和规模都比前朝大的谏官。隋设御史

11、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五)强化阶段。宋元时期封建统治者加强了对监察机构的控制,确立台谏合一制度的制度。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一品,“非国姓(蒙古贵族)不以授” 。 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

12、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六)严密阶段。 明清时期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白司之官” 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代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

13、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结 论总之,古代监察制度是古代中国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对中国古代封建主义的稳定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轨迹,从中汲取并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某些合理内核,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是中央地方内外百官,内面是王室和宫廷,全属其职权所及。而谏议大夫则属九卿之光禄勋,隶属于宰相。唐朝台官,是天子的耳目,而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御史监察权已独立于相权,但谏官仍属门下省,诤谏权仍在宰相手中。宋制谏院独立,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和

14、谏官都由皇帝亲擢。明制1)都察院,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2)全国分成十三道,十三道各设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十三道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而都察院衙门分属河南道,独专诸内外考察。3)六部分设给事中,六科给事中从专门业务上进行监察4)厂卫特务组织,作为皇帝的耳目和鹰犬。篇三:重庆市巴蜀中学20XX-20XX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重庆市巴蜀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次月考高XX级(一上)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夏朝政治制度

15、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 B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C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D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2下列关于商朝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商与附属国之间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商王对附属国有绝对支配权 商与附属国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A B C D3史学昌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4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起5“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以潘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 B扩大疆域 C团结功臣贵族 D巩固周王室统治6关于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说法正确的是周王与分封的诸侯国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