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7725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篇一:斯诺制度变迁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学院:专业:姓名:学号:课程名称:经济学名著选读论文题目: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的市 场经济体制建设摘 要:制度的变迁是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什么是制度,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对经济增长是如何产生影响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变迁而来?变迁的过程中产生哪些弊端需要解决?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斯诺制度变迁理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一,斯诺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这些

2、博弈规则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三部分构成。诺斯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就是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假定,这也被称为理性选择进路。诺斯指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是不能仅仅使用期望效用最大化这个假定的,诺斯在关于人类行为的假定中,创造性的引入了意识形态、利他主义以及自我施加的行为标准等方面,并指出当个人表达其自身价值观以及利益的价格较低时,这类价值就会成为影响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对美国奴隶制废除的研究中,如果不加入人们当时通过投票表达自己意愿的价格是如此的低昂这个条件,我们便不能根本理解奴隶制的废除。通过对人类

3、行为的复杂性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互动中的不确定而存在的”。诺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包括交易的衡量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与实施契约的成本。所谓衡量成本就是指衡量契约的执行以及结果需要耗费资源,而对被转让之权利的界定与衡量还需要耗费额外的资源。保护权利的成本是指当一种资产的收入流容易受到交换各方的影响时,指定所有权于是便有了成本。一种资产的收入流越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它的价值就越低,于是建立对资产权利的保护就变得有意义,而对权利的保护一定要产生成本。实施成本是由于我们不了解商品或服务的属性,也不能完全了解代理人表现的特点,对这些属性进行衡量以及进行监督所产生的成本。制度框架限定

4、了企业和个人的最大化机会。企业和个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制度框架中进行着自己的最大化行为,并且由于这样的最大化行为反过来影响着制度的变迁。1,制度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换言之,即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行为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所谓“潜在利润”即“外部利润”,是一种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中行为主体虽然已经观察到,但却无法获取的利润。要获取,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再安排(制度创新),以使外部利润“内在化”。 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原则。2,制度变迁的过程根据诺斯的的观点

5、制度变迁始于制度不均衡。从某个起始均衡点开始,制度变迁是一个从制度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动态演变过程。要满足“制度均衡”,就是要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已经取得了各种要素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潜在利润虽然存在,但改变既有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了潜在利润。如果不对制度环境做某些改变,就不可能实现收入的重新分配。制度不均衡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经济学中的出更为严谨的定义即:一种制度安排是从一个可供挑选的制度安排集合中选出来的,其条件是,从生产和交易费用两方面考虑,它比这个制度安排集合中的其他制度安排更有效。如前所述,特定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还取决于其他诸如法律、习惯、意识形态等制度安排;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6、是一种函数,尤其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数。要发生锈致性制度变迁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现行制度安排不再是这个制度安排选择集合中最有效的一个了。从某个起始均衡点开始,有四种原因能引起制度不均衡:制度选择集合改变;技术改变;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其他制度安排改变。制度及其变迁决定经济增长。在最初阶段,制度和技术并不是明显存在时。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模式,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假定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起始点,是人类脱离原始状态开始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存在为数不多的制度安排。只是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进一步展开,

7、更多地经过互动演化过程产生的制度约束作用于经济和社会中,从而影响了以后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模式。但是即使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也是在自然禀赋等非制度因素这一背景下发挥作用,这一点和正式制度也要在非正式制度框架内展开的道理一样。随着制度矩阵的产生、成熟和消亡,对制度矩阵的认知通过知识和学习过程在代际间传承,每一代人所获得的禀赋中,又增添了过去历史继承下来的制度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制度成为了更广泛定义的资源禀赋集合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制度变迁的步骤根据诺斯的观点我们知道: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

8、都是决策主体。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 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4,制度变迁的主体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有二个:一是政治 企业家;二是组织机构。作为政治企业家他们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般人所不及的敏锐的洞察力,二是具有领导大众的权威。正是由于这两个特征才使得他们在当制度落后和旧的制度在不能适应乃至阻碍社会的发展时也就是制度不均衡的时候有能力和有基础来改变原有的落后的潜规则,让

9、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代理人。一般而言,组织可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教育组织。不同类型的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知道在当今的社会的形式下,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的组织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当一种制度走向桎梏,走到衰亡的边缘时,依靠这种制度而生存的主体必然会需要一种崭新的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而获得重生,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时候这种不均衡的制度变会瓦解,而促使这种不均衡制度瓦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社会发展晴雨表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从中“作梗”。我们知道依据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在有

10、利益的空间里资本无处不在。经济组织成立的基础就是利益的互利性。所以它作出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体成员的心声和利益。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当一种走向衰亡的不均衡的制度继续在负面上影响它的各个成员获取利润的空间时,它的各个成员会好不犹豫的否决这个制度,从而他们会寻求一种更为符合自身利益发展的制度来替代它。从而促使他们走向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要求变革决心更为彻底,所以在一定的层面上变革的过程比较简单,更容易达到变革的目的。5,变迁的方式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渐进性变迁和突发性变迁。而且诺斯还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性的连续的演变过程,是通过制度在边际上的不断调整而实现

11、的。当然,他也不排除剧烈的非连续性的制度变革即突发性的变迁的存在(如法国大革命等)。但他认为,这种非连续性的剧烈变革不仅不是制度变迁的常态,而且它也只能是发生在正规制度的领域中,而不能发生在非正规制度的领域中。非正规制度的演变永远只能是渐进性的。二,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几点思考在学习斯诺制度变迁理论的同时,我将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博弈论等进行比较,深入分析,对斯诺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6个方面的思考。1、诺斯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间的联系。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论述了经济组织与个人与政治组织与个人的互动关系,并在书中指出,“政治规则决定经济规则

12、,尽管这种因果关系也是双向的”,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篇二:20XX公需课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作业1、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为制度的是( )。A、家庭 B、企业C、市场D、“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方圆”2、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强制性制度变迁 B、诱致性制度变迁C、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3、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渐进式制度变迁B、突进式制度变迁4、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颁布的时间是:( )。A、1982年 B、1983年 C、1980年5、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13、( )。A、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B、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通常配有惩罚措施。1、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对2、制度绩效评价的基本准则是否达成制度设计目标。对3、土地权利的法律保护成本小于个人武力排他成本时,法律上的产权系统将建立。对4、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由正式制度来约束。对5、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是制度变革创新的源泉。对6、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留下了农户经营规模细小化的后遗症。对7、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们依靠武力或习俗规则声明对土地的权利。对8、制度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对9、渐进式变迁就是诱致性变迁,突进

14、式变迁就是强制性变迁。错 错 错 错 错 错 错 错对错10、严格来讲,整体性的制度变迁是可能的。对11、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对12、家庭承包经营改革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对13、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可以是突进方式,如农民起义。对14、强制性制度变迁具有自发性和盈利性。对15、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对错错错错错错篇三: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复旦大学 20XX年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谢志平【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团体出现“管涌”现象,从1988年至今十八年内民间组织数量由4446个激增至万个,从1994年算起

15、,十二年间慈善组织由一片空白发展到近30万家,这种处于转型时期的社团丛生现象具有重要的治理意蕴和制度原因。慈善组织主要是一种财富分配的主体与机制,而非一种权力博弈的主体,因为它是典型的财团法人而非社团法人。财团法人是财富的聚合体,主要体现的是财富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与转移关系,因此它天然地弥补着政府与市场利益分配的不足。从财富分配的角度来说,有政府主导的分配、市场主导的分配和慈善组织主导的分配,三种分配机制在运行特点、指导理念、结构形式、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形态与制度建构在实质上表现为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与慈善组织主导的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形态与制度构建,本文主要运用社会主义市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