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7278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朝废止科举制度降低儒家的地位篇一: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对清王朝的命运乃至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传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取士的历史,直接改变乱舞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和仕进渠道,引起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成为共和政治的铺垫。”1西方学者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说成是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可见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面试述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 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

2、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中国自秦以来,“百代尤行秦法政”,中央集权制度一直持续20XX多年,中央集权制度在王朝建立初期的确有整合社会资源、行政运行高效、维系社会稳定等作用,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其中由于其长期运行所形成的周期惯性以及体制内缺乏外部竞争压力所导致的封闭、腐朽等特性使得许多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科举制度的废除正是如此,操之过急而又未找到更为合适的选拔官员人才的替代性制度。在清末新政的各项措施中,兴学堂、奖游学是清末新政取得明显成效的措施之一,清政府原来预期在1901年废除科举,而科举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是导致提前废除科举的直接原因之一,科举考试尽管在晚清尤其是在辛丑条约

3、签订以后考试内容开始转向时务,四书五经的地位受到质疑,但四书五经仍然是考生作答、考官阅卷得分的主要参考依据,考生对于西方引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法律等实用学科由于考试不怎么考依然没有多大兴趣,在晚清的会试科考中,居然出现过将拿破仑解释为“拿着破烂轮子”这样的笑话,科场士子对世界名人国际局势尚且如此无知,更何况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早在1898年京师大学堂就已经开办,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但科举的吸引力还是比新式学堂大的多,1903年末科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人,每日功课亦不认真,徒存大学堂外观而已。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

4、,想诸公必不肯再入堂肄业,以待三年卒业也。科举误人,岂浅鲜哉?”2结果,京师大学堂仕学、师范两馆赴开封参加顺天乡试的学生果真有7人中举,这还不包括改用他名无法查实及返回本省参加乡试中举者。这说明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地位利益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新式学堂培养近代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存在尖锐的冲突,为了改变世人重科举轻学堂的趋向,清廷没有选择通过将学堂所学内容与科举考试逐步挂钩、录取标准从人文型知识分子向技术型、管理型知识分子转变,而是选择了立即废除科举的办法。先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等五位地方大员会奏请废科举折,认为“臣等默观大局,孰察时趋,觉现在威迫情形,更甚昨日,竭力振

5、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绝无大兴之望。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十年莆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视,岂能我待。”奏折指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沦音,停罢科举。”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强邻环视,岂能我待”的严峻形势以及新政对技术型人才迫切需要的时刻而作出的不得已选择。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式教育获得空前

6、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的“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2. 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科举制度一旦废除,这意味着一种具有强大惯性的运行机制开始戛然而止,xx一时难以适应,清代科举一度为一百多万人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这种生活方式不复存在,会使这一百万多人产生强烈的幻灭感和失落感,他们对清政府由原来

7、的效忠支持开始转向不满和反对,而xx在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之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科举制度的废除使xx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xx失去了科举入仕、读书做官的进路之后,必须寻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古典文章的记忆注释转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开始接受西方涌入的各种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团体,他们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

8、命派或者成为地方士绅、督抚以及立宪派的坚定支持者,还有些xx为谋求生路加入了新式军队,他们由于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对满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使得他们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力军。总之,科举制度起到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解决xx生计出路问题的作用,废除科举制度意味着xx这一群体由自上而下进入上流社会的管道中走出来被迫开始游离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梦想和希望的破灭使他们由清王朝的支持者变成了它最终的掘墓人。3. 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科举制度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一项制度设计,亨廷顿指出:“所谓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4或者说制度是人们共同约定的行事规则,

9、它不是一种弹性的、脆弱的东西,而是一种刚性的、坚固的构架。规则对事不对人,既然已经制定,就得共同遵守,除非对规则进行更改。自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就具有其他制度所不具备的超常稳定性,其中也出现过短暂的中断,比如晚唐八十年间,只有四年停举,除非万不得已,科场年年照开。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已经成为“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经历过元代的先废后开的反复比较,到明清两代,科举制度进入成熟阶段,更为稳固和连续,开科取士几乎成了雷打不动的社会大事。即使遭遇战乱和大灾等不可预测的事件,也要易地开科或次年补行。例如1900年发生“庚子之变”,无法正常进行科举考试,但就

10、是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在河南的情况下,1901年12月还下令次年要补行辛丑(1901年)恩科和壬寅(1902年)正科乡、会试。有人曾感叹道:“在如此仓皇播越之中,而对下年之乡、会试,尚兢兢注意,足见当时视取士之典尚为郑重。”5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程度,而科举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并得以延续的制度基础,而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虽然在激烈程度上不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其冲击力度绝不亚于这两次大规模的运动,我认为废除科举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影响:(1) 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了空

11、前的挑战,以篇二: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科举在中国影响深远,具有维持封建社会统治、选拔人才、促进教育、繁荣文化、保持社会流动等功能,也有内容僵化、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等弊端。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它不适应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缺乏理性地直接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乡村教育停滞、城乡差距扩大、选官制度缺失等问题令人们重新审视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西方仿效科举制度而实施的文官制度,可

12、见科举制影响的深远。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过百年之后,学术界对此事做历史性的反思,依然缺乏最终的结论,颇具争议。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提出“为科举平反”,部分学者如龚友德则反对平反。本文试就科举制度废除前后的一些事件予以讨论和反思,敬请批评。一科举制的功用及弊端科举制度发端于隋朝,兴起于唐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概括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科举制具有人才遴选功能,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和察举制。唐朝以前,选拔官员主要依靠世卿世禄制或察举制,前者的选拔标准是血缘关系,后者则靠德行和才学,但更关键的在于得到权贵的赏识和举荐。大批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官府,形成与

13、门阀势力相抗衡的力量,他们打破了士族的政权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政权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吏治腐败。这些官员有学识,是当时的国家精英。这些人才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第二,科举制度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科举制的实施,把官吏选用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全国想要做官的人都全力适应皇帝制定的标准,从而能够加强思想的统一,例如,明太祖读孟子后,大发脾气,把孟子赶出孔庙,后来虽然同意恢复孟子在孔庙中的神位,但仍命令儒臣检删孟子。君主通过删除不利于自身统治的思想、以符合自身利益的内容为答案等手段,选

14、拔符合封建统治的人才,并借此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从而做到“天下英雄如吾彀中”。第三,科举制具有社会教化和文化繁荣功能。教育、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这一权利。科举制度实施后,儒家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这对于仕子们认识、了解、研究儒家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许多xx,即使考试落第,还可以在乡村从事私塾教育来谋生,这不仅给xx提供了生活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受功名利禄的吸引,xx也空前增加,不分城乡,皆多读书之人,正是“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大批的诗人、词人,如“三苏”,也是进士出身,这不能不说是

15、科举制的教化作用。对其他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科举制度也有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还有科举制的公平原则,“其公平竞争机制,使有才学者能够脱颖而出”,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时代贫民子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事实是很多的。当然科举制度也是有弊端的,总结起来有以下方面:第一,科举制度的僵化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科举制,在其初设时,隋唐时期注重文词诗赋,对文化的促进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唐诗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宋朝时,也有较发达的理学、文学和史学,但明清以后,由于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为依据,从而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致使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大多数成为范进式的庸才腐儒,流弊无穷,影响到了社会的各阶层。

16、由于功名的诱惑,大批xx不能静心学习,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以考试为指挥棒致使太学教育受到科举考试的弊病;宋朝,只重科举取士而忽视学校育才,助长了侥幸奔竞的风气,士子们无心学问,士风学风败坏,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第二,科举制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科举制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从而导致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四书”在观念上成为学问的全部,自然科学技术则被视为无足轻重乃至与传统利益相悖逆的东西。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三项出现在科举制度行星的时期,但火药和指南针都难以找到发明者,可见科技发明的不被重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写成后,因“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而遭冷落;李时珍历试不中后,潜心从事医学研究,但他的本草纲目写成后无人问津,甚至在他去世后朝廷仍然不许刊行,“从皇帝到文人学士,对自然科学技术不仅不懂,而且不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