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7255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篇一:简述元朝建立四等人制度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

2、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篇二:蒙

3、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课稿砖井镇中学 贺春莉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它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统一;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等内容。本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北方民族大融合,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因此,学好本课就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系与理解,对以后学好本册书第十九课的一些内容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

4、,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史实。2、能力目标: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元朝的建立,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

5、,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结合行省制度中台湾问题,对当前实际情况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重点:蒙古的统一;元朝的建立;民族融合。确定本节课重点的依据:蒙古各部的统一为元朝的建立及其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的融合,而各民族的融合更能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蒙古的统一”、“元朝的建立”、“民族融合”反映着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因此,确立它们为本课的重点。2、本课难点:行省制度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行省制度”是个新的历史概念。而要真正弄清、把握这个概念,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二、说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

6、用了设疑、讨论、点拨、归纳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选择这些教法的依据是: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做好教具的准备,能方便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需要。课时:1课时做好课前课时的安排,便于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对整节课时间的支配。三、说学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采用阅读、讨论、合作交流、分析综合等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口、动脑、动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四、说学情所任课的班级学生人数多,各班各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其中有少部分同学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总的来说,七年级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浓

7、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五、说教学程序(一)利用媒体播放歌曲蒙古人,然后创设问题(这支歌曲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生:蒙古族。那么,那么想不想知道蒙古族是怎样统一?还想不想知道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引入新课。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可达到以下目的: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探究学习新课这是整个导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主要包括设置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通过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新知识的步骤如下:(1)设置问题:1、下面是蒙古史书记载12世纪的一些情况,请你结合课文想一想,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

8、样改变的?“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2、为巩固元朝政权,元世祖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那么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知道它(民族融合)有哪些作用吗?第一题设置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结合课文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题设置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三题设置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总之,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归纳。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突

9、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探究拓展由以下两个人物,你能联想到什么?1、成吉思汗2、忽必烈这一环节的设置的目的是: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课堂小结(教师根据板书小结)通过课堂小结,再现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点有个总体认识,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二课,在全册中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同时也突出了课文本身内容的重点性。前边讲了金与南宋对峙、剑拔弩张无暇他顾之时,逐渐强盛的蒙古族迅速兴起。“一代天骄”成吉

10、思汗“弯弓射雕”,打败了蒙古其他部落完成了统一,其孙忽必烈进一步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他们功勋卓著,光前裕后,永载史册。蒙古族发展之速引人瞩目 ,元朝版图之大空前绝后,元朝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它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由于它崛起之快,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它衰亡之速。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了改朝换代,使历史波浪式向前推进。2、本课内容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本课由“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三部分组成。学习本课,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和文天祥抗元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通过理解和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从而达到对元朝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

11、通过学习“民族融合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的加强是在元朝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本课重难点:重点是蒙古族兴起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的历史贡献。因为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其杰出领袖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功勋卓著,曾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使元朝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为辽阔,考试往往设题。难点是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由于初一学生思维的限制,知识面尚不宽广,对于行省制度的作用及民族融合发展条件的理解往往偏颇甚至模糊不清,需设喻点拨,使其能通过树木见森林。二、课时安排:一课时。因“大纲

12、”的规定,故应尽量遵循大纲要求去粗取精抓住主要矛盾一节完成。三、教具:多媒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有关本文的几幅图画。进行直观讨论,能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油田学生,见多识广,有一定的表现欲。经我上学期努力培养,基本具备了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较能正确地理解、分析和概括开放性问题,因此通过科学地调控,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能上挂下联,灵活掌握、运用课本知识。五、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生存一书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根据上

13、学期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大多数都学会了自学,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积极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指导,使之会抓主要矛盾,且能举一反三,少走弯路。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积极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教学应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运行体系,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加深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因此,我计划采用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创设探究情

14、景,激发探究欲望,展开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延伸探究空间,养成探究习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六 、 教学过程:采用一导、二读、三记、四展、五验收一条龙式。(一)导,即提问式导入:同学们,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待回答后接着自述:除契丹、党项和女真以外,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接着屏幕显示铁木真的画像)并让学生讨论指认这就是他们的首领成吉思汗,曾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屏幕显示忽必烈的画像)让学生指认这是他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为什么令人如此尊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贡献?(宣布并板书课题)请读课文。这样由复习

15、上节内容自然导入本节学习,并点明了重点,适合学生喜欢探奇的性格特点,使之快速进入状态,急欲从教材内去寻找答案。(二)读,即阅读课文寻找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实际上多数学生早已预习并阅读了许多课外历史材料)。中国校园文学里写道:“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多数具备了积极阅读的能力,极利于后面课程的学习。(三)记,就是标记教材的重要内容,或拓宽编撰,或记录疑难、或背记要点,有必要应展开讨论与争辩等,比记得简明扼要,比记得丰富多彩。这样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和人文素养。(四)展,就是把所读、所记、所思以及争论中所得进行展示,这是本节的重头戏。顾炎武谈学习时说过;“博证、贵创、致用”,即学习要广征博引,贵在创新,结合实践运用。学生经过自渎、标记并阅览了课外有关铁木真、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行记等故事,差不多都能正确把握教材要点。我首先让他们以学习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