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的改革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700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信访制度的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访制度的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访制度的改革(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访制度的改革篇一:国家信访制度改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全文如下。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解决了大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赢得了群众拥护,凝聚了党心民心。同时应当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引发了大量信访问题,尤其是在征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信访工作

2、制度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一)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针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全力推动落实。(二)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鼓励和引导人民

3、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献计献策。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在评估中要充分听取信访、维稳、综治等部门的意见。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实时跟踪决策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适时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落实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

4、响的,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决策者的党纪政纪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三)坚持依法办事。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各级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正常信访活动的错误做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防止以闹求解决、以访谋私利、无理缠访闹访等现象发生。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依法追究责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建立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严肃查处刑讯

5、逼供、暴力取证、隐匿伪造证据等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改进工作作风。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干部进村入户、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记民情日记、建民情档案等做法,坚持与群众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联系群众而不脱离群众、服务群众而不损害群众、解决问题而不引发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五)健全公开透明的诉求表达和办理方式。完善民生热线、视频接访、绿色邮政、信访代理等做法,更加重视群众来信尤其是初次来信办理,引导群众更多以书信、电话、传

6、真、视频、电子邮件等形式表达诉求,树立通过上述形式也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导向。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增强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推行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评价,把办理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提高信访公信力。(六)突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重点。把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作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一项重要制度,与下基层调查研究、深入联系点、扶贫帮困等结合起来,提高工作实效性。省级领导干部每半年至少1天、市厅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1天、县(市、区、旗)领导干部每月至少1天、乡镇(街道)领

7、导干部每周至少1天到信访接待场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接待群众来访,省、市及其工作部门领导干部一般不接待越级上访。在坚持定点接访的同时,更多采取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下基层接访、领导包案等方式,把行政资源集中用于解决重大疑难复杂问题、检验施政得失、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督查问效上。(七)完善联合接访运行方式。按照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要求,在市、县两级全部实行联合接访,减少群众信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进驻联合接访场所责任部门的动态管理,做到信访问题突出的责任部门及时进驻,信访问题明显减少的责任部门有序退出;推行律师参与接访、心理咨询疏导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第三方

8、介入的方法,促进问题解决。(八)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信访条例,加快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落实信访条例关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健全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级表达诉求,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中央和国家机关来访接待部门对应到而未到省级职能部门反映诉求的,或者省级职能部门正在处理且未超出法定处理期限的,或者信访事项已经依法终结的,不予受理。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对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九)充分发

9、挥法定诉求表达渠道作用。按照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各级政府信访部门对涉法涉诉事项不予受理,引导信访人依照规定程序向有关政法机关提出,或者及时转同级政法机关依法办理。完善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信访事项受理办理制度,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热情服务。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方式,使合理合法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得到解决。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健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十)完善信访联席会

10、议制度。强化各级信访联席会议综合协调、组织推动、督导落实等职能作用,形成整合资源、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工作合力。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成员单位组成和专项工作小组设置,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特别注重从政策层面研究解决带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合理性的突出问题。(十一)健全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工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认真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建立信访听证制度,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进行公开听证,促进息诉息访;规范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对已

11、审核认定办结的信访事项不再受理;健全信访事项协商会办等制度,明确相关责任,加大化解“三跨三分离”信访事项力度。(十二)健全统筹督查督办信访事项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信访联席会议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解决和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的力度。对久拖不决、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疑难信访突出问题,列入党委和政府督查机构督篇二:信访制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信访制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信访制度十中国特有的以总人权救济方式,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有责深刻的历史因素和民众思想意识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应星江信访分为三各阶段:一是1951年至1979年的大

12、众型信访,责各时期的信访授到政治和运动的影响,主要是揭发问题要求落实政策为主。二是1979年至1982年的拨乱反正型信访。这一时期信访逐渐有国家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信访规模史无前例,主要内容要求就决老师一流问题,平反冤假错案。从1982年至今,应星将其概括为安定团结型信访。信访的主要功能转变为化解纠纷,实现救济。中国的信访制度经历了有政治问题乡社会问题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访的规模越来越大,信访部门的压力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概率越来越小。一, 信访制度产生及演变的原因。首先,依靠“清官”为民做主的社会传统是促成信访的主要原因,民众几千年来沉积下来的清官意识是信访制度的历史思想基础。在房间社会,

13、司法和行政合而为一,官员被称为“父母官”,人民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官员,而官员是缺乏有效监督的,人民所希求和依靠的只有官员的个人修养和廉洁,当下不能解决问题时,职能依靠上级官员,直致告高御状,这就是信访在封建时代的形式。其次,人民和政府的信任危机是信访的直接因素,越与自己接近的政府机关越不信任,于是信访者往往都是从村里到县里,从县里到市里,再从市里到省里,最后到北京这样的轨迹。政府机关的缺乏监督,政府的非法行政,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不到保障,政府的行政不透明,等等都会加剧这种不信任。最后,司法权威的缺位市造成信访泛滥的间接原因,不管是行政纠纷,民事纠纷,法律应该是最后和最权威的底线,法律应该是最

14、后的救济方式而不是信访,法律救济范围的狭窄,司法的不独立,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司法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司法腐败更是司法权威建立的致命伤,如果法律的不公正了,如果连司法机关都不科信任了,还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呢? 二,信访制度的现状。信访制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需要相反已经是弊端丛生,“如果不进行改革,将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后果。”国家软科学基金的调查显示,实际上通过信访解决问题的比例只有0。2,有90。5是为了让中央知道情况,88。5是为了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信访机构承担了太大的社会责任,中国去年全年的信访案件超过了1000万件,信访活动从1993年群众来访总量回升以来,信访案件数量上升已

15、经持续10年。中央和中央国家机关受理群众信访量上升46,省,地县直属部门增幅较少,有的还是负增长。与此相悖的,信访部门实际上并不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权力,这样必然导致信访部门和信访群众的诉求错位,信访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和政府机关并没有隶属关系,信访部门部门的权力有限,现行信访制度在程序上有很大的缺陷,立案和答复均具有随意性,信访制度并不能有效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同时它还使国家的司法权威遭到消解,地方司法权威遭到置疑又加剧了信访洪流。70以上的信访者在上访之前到法院起诉过。三,改革方案。信访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么怎么改革呢?意见有两种:一是强化信访,加强信访机构的权力,并把信

16、访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第二种改革建议是弱化,甚至撤销信访。确定司法救济的权威性,把信访全部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人民代表来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以加强系统性和协调性。长远来看,信访制度的确该弱化并推出历史舞台,这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信访所承担的化解纠纷,实现救济的功能应该被司法所取代。我们最终需要的是法治而不是领导的批示。“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有什么更号的救济方式,法律是最后的底线。”第三种是加强司法改革和人大和人民代表的权力,使信访逐渐分流,或者在司法和相关改革达到一定程度时撤销信访。就目前来看,撤销信访的条件使不成熟的,立即撤销信访可能造成混乱和恶性事件的发生,信访撤销必须满足纠纷和矛盾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有效的化解,司法和人大的监督的权威基本建立这两个条件。司法腐败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